非连续性技术是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量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不断驱动着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已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贯穿全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条主线。

技术创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不断累积改进的连续性创新;另一类是与现有技术累积没有密切联系的非连续性创新。其中,连续性创新集中表现为产业技术在现有技术路线上的持续优化改进,非连续性创新则是在现有技术路线之外出现了新的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往往是在这两类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下向前推进的。以通信产业为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技术直接催生了移动通信产业,这无疑是一项非连续性技术创新。之后,移动通信技术不断革新;2G技术不仅大大提升了移动通信的语音服务质量,还使手机有了收发短信和上网的功能;3G技术使高度移动传输变为现实;4G技术带来了高质量的音频、视频和图像数据传输。在从1G到4G的演进过程中,移动通信领域既有大量的连续性创新,也有诸多如模拟技术为数字技术所取代等非常重要的非连续性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共同带来了全球移动通信产业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升级、业务延伸甚至显著转变。

相比于非连续性创新,一个产业在兴起之后,技术的连续性创新会是一种常态。在产业演化的全部生命周期阶段中,进入产业中的企业,产业的上下游及横向合作企业、相关的科研机构等,都会在客户需求、市场竞争等力量的驱动下,不断追求对现有产品及工艺技术的优化。这些连续性技术创新以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更好的性价比等,有效满足潜在市场需求,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带来产业在早期和中期的市场繁盛,并在产业成熟阶段尽可能延续产业的繁荣。例如,在汽车、飞机等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借助对燃油发动机技术的改进来降低噪音、减少能耗与排放、改善动力性能,借助材料等的改进来降低自重等,都属于典型的连续性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各自产业的发展。

但是,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只有技术的连续性创新还不够。这不仅是因为产业中各类企业基于现有技术及其改进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能够满足的市场需求是有限的。而现有技术路线能够提供的改进空间也会遭遇天花板,改进所能带来的技术进步和新的市场价值终归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产业中的领先者对现有技术的垄断,也会阻滞产业技术改进的步伐。

因此,除连续性技术创新外,非连续性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又一关键驱动力量。它从根本改变技术路线出发推动产业发生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使原本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的产业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细分行业,为现有客户和更多的新用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价值。同时,它也为产业中的各类新老参与者提供新的广阔发展空间,塑造出产业及整个经济系统新的发展动能。例如,就二战后全球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子管技术的商业化带来了大型计算机产业的兴起。随后,晶体管技术为大型计算机产业所带来的非连续性创新,显著缩小了大型计算机的体积、延长了寿命、提高了运算速度、减少了功耗,带来了大型计算机产业的一个革命性升级。其后,集成电路技术的又一次非连续性创新,使得小型计算机获得发展,并为后续微处理器技术引发个人计算机大行其道准备了条件。再如,随着全球汽车市场日渐饱和,业内外人士普遍将其视为技术进步与市场增长都很乏力的成熟产业。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全球传统汽车业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乎成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

那么,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产业的非连续性技术创新呢?

首先,要倡导技术开发的发散思维。思维发散是创新的重要源泉。非连续性技术创新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破除技术开发的路径依赖,以截然不同的视角、方法、工具、材料、模式等谋求新的技术创新。

其次,要高度关注尚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需求。在经历了产业长久的连续性技术创新后,仍然未能被很好地满足的市场需求,往往期待着非连续性技术创新带来历史性的突破。瞄准这些需求,着力另辟蹊径,将有可能带来产业技术的非连续性创新。例如,计算领域对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需求的不断加大,最终催生了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再次,要大力寻求技术的跨界融合。来自本产业之外其他领域长期累积形成的技术成果,在跨界融合进入产业之后,有可能引发产业技术发生非连续性创新。诸如制药产业融入生物技术、移动通信产业融入网络技术,印刷产业融入激光技术等,都是典型的技术跨界融合带来的硕果。

此外,要高度重视复合型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毫无疑问,在产业技术的连续性创新中,大批在专业领域高度聚焦的优秀人才尤为重要。但专业领域的过度细分化和人才的过度专业化,也会使得太多的人才失去了推动非连续性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因此,有必要调整人才培养机制,造就大批复合型人才,让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化人才协同工作,必将有利于产业技术的非连续性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系副主任、全球4.5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标签: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