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智能网联趋势 开启汽车崭新时代

日前,“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京举行。此次大会上,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就推动智能时代下的“新治理”“新生态”“新产品”“新标准”,以及探索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新技术”、未来出行“新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为此,中国工业报组织了专题报道,期望从行业发展的视角全面呈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之道。本期为第二期报道。

中国需要发展新能源汽车

殷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新能源汽车业务副总监

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巨大,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需求达到2915万辆,占全球份额超过30%,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2017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2.2亿辆。预计未来中国汽车保有量峰值将超过6亿辆。2016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65.6%。从石油供应和能源安全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发展新能源汽车。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实现连续5年超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78万辆,今年1~9月份已经接近72万辆。展望全年,乐观估计则可能达到120万~130万辆。

在中国,智能化和网联化受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力量推动,这与电动化有点区别。供给侧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包括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等等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也是从多个方面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的因素。目前,全国以及多个城市试行自动驾驶路测法规,北京开辟三个区域,105公里的长度,33条测试道路。这些区域开放提供给企业做自动驾驶的测试。

除了政府的推动之外,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加上中国电动化进程的推进。全球的整车和零部件关联行业积极行动。无论国际的主流整车企业还是国内的整车企业,基本上都推出了未来自动驾驶产品的投放时间表。从国际的企业看,在2020年前后可能要推出自动驾驶的L4~L5阶段产品,国内品牌在2020年前后推出L3级别,2024~2025年推出L4~L5阶段产品。博世等国际的零部件巨头具备产品的批量化生产能力。供给侧在积极地推动,中国的市场上需求侧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因为我国未来的汽车消费群体将越来越年轻。

未来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共同发展,共同发展的结果促进出行方式的变革,带来共享化。中国汽车共享于2010年起步,2014年加速发展。2017年分时租赁逐渐成长。现在的分时租赁市场增长速度快,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4月份分时租赁的车辆保有规模为12.5万辆。但实际的量应该比这更大,主要是电动汽车起决定性的作用。

新四化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融合发展,会对未来汽车产业产生深远作用和影响。用一句话概括,新四化是技术推动下的社会变革在汽车上的投影。就汽车本身而言,可能电动化是基础,代表的是一场能源革命。网联化代表的是互联,互联革命。智能化是目标,代表智能革命。最终三化融合发展,共同促进出行方式变革,带来共享化,一场消费的变革和革命。未来随着新四化的融合发展,可能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显而易见。

未来产业边界日渐模糊,原来汽车产业链条里整车企业是绝对的核心位置。未来因为整车企业需要与越来越多的领域接触,汽车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也可能发生潜在变革,为消费者提供出行服务,可能取缔整车制造成为传统整车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互联网赢者通吃的竞争法则,很有可能向汽车领域延伸,所有一切最终带来产业价值链形态的变迁,从而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甚至是乘客经济。

无人驾驶汽车一切皆有可能

古惠南

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现在,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未来出行的讨论,反映在汽车上就是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当今时代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原因之一就是大数据的推动,有了大数据之后,科技进步不断加快。那么究竟未来汽车会是怎样一个情景?

首先大家肯定会想到无人汽车,广汽现在也在做无人汽车,明年还会做L3级的,无人汽车必将是一个重点所在。今后的汽车功能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可能是消费者的伙伴,与车共游散心完全有可能实现,当然无人汽车也可能是用户的办公场所、餐车,一切都有可能。

我们讨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时候,可能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无人驾驶车会是什么形状。基于现在车型的想象,可能都是长方形的,但仅限于这样的思考,对于未来交通而言,可能又是远远不够的。

未来大家看到的车也许都是360度任意旋转,这个并不复杂,小朋友在游乐场里都玩碰碰车,碰碰车就是360度旋转的,没有规定说一定要横向竖向行走。而未来的停车场也不一定就是现在看到的停车场,场地的使用率有可能大大提高。由此想到我们以后的道路不一定就是现在的样子,现在能看到的都是井字型的道路,如果未来汽车可以360度旋转,那么也许就不再需要这样的道路。

还有车,我们想象未来汽车肯定能飞,但是我们还再要做另外一种思考,那就是车为什么要飞。在我们看来,汽车与无人机结合就能够实现飞行的目的,所以不一定要把汽车结构搞的非常复杂。还有,在形态上为什么不能是圆的,不能是方的,如果以现在的车型举例,也不一定都是SUV,或者轿车,或者卡车,未来汽车可以各式各样。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未来交通系统可能完全不一样,甚至颠覆我们的想象。大家都会谈到共享,这个话题确实很有意思,依照现在我们的想法,说起共享就是个人汽车提供出来共享使用。但在我个人看来,未来汽车也可能不是这样。实际上,一些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求自己的隐私空间,乘用空间就不想分享给其他人使用。那么,汽车的车头部分是不是可以制造成共享化的产品,车厢是自己的空间,而在公共部分,全社会可以共享你提供的汽车车头。

在生活方式改变方面,消费者的生活半径大了,就会希望智能交通解决未来交通出行的难题。至于究竟以后汽车数量是会增加还是减少,个人判断,估计以后的数量会翻倍甚至更多,也可能堵的更死,但有一点必须要能够理解,有了智能交通,大家就会走到更远的地方去,所以,人的需求将决定一切。

现在,广汽也在积极跟进最新的汽车产业技术,投资了450亿元打造了一个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接下来有可能真正实现量产无人驾驶汽车,新工厂将会是一个能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工厂,用太阳能就可以满足15%的生产需求。

期待尽快制定车联网标准

黎予生

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副院长

随着网络科技、计算技术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变化,用户正在习惯网络生活,对交通需求也有所改变,用户将不仅仅把汽车当成简单的汽车。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原来汽车被主机厂卖出去即可,现在销售之后,还要继续为客户服务。

通过车联网可让用户实时在线,把一些信息推送给用户,进一步通过OTA更新软件,改善缺陷,增加功能。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大量数据在各个触点被收集起来,借助额外的附加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未来有各种可能。由于技术在变,将来为了适应技术和人们的生活,行车环境也会发生变化。现在通过地图就可看到哪里堵车,哪里一路畅通;将来哪里有冰,哪里路滑,用户通过传感器和前面走过的车辆,就会得到相关信息和数据。

网联化有着无限的潜力,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语音交互,手机上很多的功能可以搬到车上,获得更多生活体验。车是移动连接平台,为消费者打造各种能够享受到的服务,试图理解用户,给用户提供更多服务。车作为平台,通过云端连接远处的智能化设备,例如家、社区、办公室以及想要去娱乐的地方。

今年8月,长安发布了北斗天枢计划,这是公司战略转型的核心。安心小安令驾驶不再辛苦;开心小安令驾乘不再枯燥;贴心小安令生活不再孤单,是在语音交互方面可以提供聊天机器人;省心小安通过提供附加服务,让消费者用车更加经济。

北斗天枢计划“4+1”活动,知音伙伴、合作共创、智能体验和智能联盟,支撑是千人千亿计划。知音伙伴计划,通过个性化定制,以客户为中心,用户体验为目标,打造用户体验体系,设计用户体验方案,用开创的技术平台整合与最强企业联合,打造最先进的车。北斗天枢联盟,是由各方面做到顶尖的企业一起合作组建而成。长安希望这项计划,达到1000人,投入1000亿元。

长安在重庆、美国底特律都有研发中心,支撑智能化开发。智能化产业方面,我们与很多先进企业合作。做自动驾驶以及智能网联。在这个领域,企业是不能全部覆盖的。因为行业的产业链太大,所以长安开始不断尝试与华为、百度、芯片供应商、腾讯合作,与地平线、科大讯飞也有合作。

现在,长安自动驾驶一二级驾驶辅助已经实现。我们搭载全功能的自动泊车。量产时,希望驾驶员可以看着车自动停进车位,而人则是站在车外的。尽管没有量产,但技术上已经实现。此外,我们建云平台,希望能够覆盖长安旗下的在线地图、OTA、远程控制,以及智能物联、在线支付。

长安期望有能力改变世界,但有些因素也的确不可控制。限速标志如果被遮挡了,一旦开过去识别不到会出现问题。自动驾驶未来上市,如果车厂控制权太多,就会有很多责任划分上的麻烦。为此建议:加快专用车道建设,方便全社会。因为基础设施不断增加,汽车制造企业就会容易很多。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制定车联网标准。

构建智能网联客车整体解决方案

彭能岭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网联研究院副院长

新时代背景下,宇通客车正在从国际主流客车供应商,向客车出行整体方案提供商进行转型,这是宇通基于时代背景下选择的使命和愿景。未来,宇通客车将覆盖5~18米的大客车型,细分市场涵盖客运、公交、团体旅游、校车、专用车等多个细分市场,平均日产能达到430辆。

2013年,宇通组建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项目组。经过两年的研发,成功研制全球首例的自动驾驶大客车,在郑开大道全程32.6公里进行公开的道路测试。当时还没有公开道路测试的管理指南,全程26个红绿灯。2016年12月,在通州试验场进行了高速环道的自动驾驶测试,2017年1月份成立专门的智能网联客车研发团队。智能网联研究院,截止到今天共有400人左右。

2017年4月,宇通面向园区通勤线路的自动驾驶客车进行研发,当初的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自动防撞、车路协同、路口通行。2018年5月18日召开2018年新能源产品发布会,展示基于宇通新能源工业厂区的10米大客车园区通勤常态化示范运营。公交车进站,最大的问题是怎样精确地停靠在站点,有传感器双目摄像机和单目摄像机及激光雷达。红绿灯路口有摄像机的视觉方案及(V2S)方案。

在自动驾驶客车应用场景方面,园区通勤、景区观光、机场摆渡,智能的公交客车与智能道路、智能充电、智能调度有机结合,可以相应24小时的定制班车服务,运营效率提升20%~25%。

新能源电动客车白天运行,晚上充电,则需要有专门值班人员进行充电,针对这种场景,宇通可以结合智能充电技术,实现公交场站的自动化自动驾驶运行,实现自主管理,降低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场站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在智能公交BRT专线上,通过数据测试和线路的示范运行得出数据,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每公里乘坐次数提升85.6%。对公交系统而言是很大的提升,意味着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的时代,BRT可实现快捷高效的出行。

智能化水平测试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应该是将评价行为和认知能力作为智能化的水平测试,驾驶行为应该有车辆的控制行为,车辆的行车行为,车辆的交互行为,以及车辆在交通环境中的交通行为测评等。此外,自动驾驶车辆从智能化程度测评看,不仅需有自动驾驶这项单一评价,还应该包含与人相比如何评价,其中包括环境复杂度、任务的复杂度,以及车辆自动驾驶舒适性,能耗水平和效率水平等。

现在,智能化水平的测试体系正面临挑战,表现为产品研发测试基于场景数据库开展,场景建模和场景的搭建耗时,如何在有限的开发周期内完成对产品的全面测试等等。还有,场景数据库对自动驾驶产业的意义重大,那么产学研的主体如何在同一平台上共享场景数据库,这些需要在当前阶段进行探讨。所以,我们正在国家的创新平台上进行场景数据库的探索。

无人驾驶离我们并不遥远

蒋超

欧拉车享CEO

共享经济是发展趋势,共享汽车是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着资本与舆论的追捧和质疑,共享汽车冰火两重天。

根据公安部统计,目前2亿人拥有驾照但没有车,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会增长至7亿人,这意味着到2025年,将有7亿辆的共享汽车市场需求。来自行业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共享汽车的交易规模达到近118亿元,2015~2020年的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96%。共享汽车渗透率很低,只有7%,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86%的受访消费者愿意尝试共享汽车,大家对共享汽车的接受度增加,消费观念正在变化。

共享汽车存在极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我们认为现阶段的行业洗牌是必然并将持续的过程。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优胜劣汰,而倒闭潮终会淘汰运营模式单一、商业不清晰的企业。最后是BAT、高德、滴滴这样的新鲜血液进来。

未来共享汽车的运营将会是精细化和个性化的运营,围绕新能源汽车、共享汽车和用户之间进行。共享汽车的平台,将会从场景化、便捷化和共享化的角度为用户提供服务,通过定制化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车辆一体化围绕新能源汽车实现停车位、充电桩的智能布局及合理匹配。智能化体现在智能驾驶舱的运用,一方面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互动内容,另一方面对内部环境的感知提升,将有效保持车辆行驶的状态,降低事故率。

共享汽车的服务场景化,表现在未来的出行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包括通勤、购物、游玩等,更好的替代私家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相关部门未来将间隔每公里设置网点,将点连成线,在城市形成网络布局。保证用户在任何一个点取车,不超过1000米。未来汽车用户不再是身份和地位上的象征,用户消费观念将从一辆汽车的所有权转变为多辆汽车的使用权,更多的私家车主将会把自己的汽车共享出来。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化的竞争,整合多方面资源,适合优势互补,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发展。谁具有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就能够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未来主要的生态链有三种,运营端的水平生态圈,围绕新能源汽车纵向跨行业整合政府资源,牌照和二手车、充电桩、停车位和保险等多种资源。消费端的生态圈的串联,以用户出行为核心,将用户的吃喝玩乐与共享汽车绑定,全方位地覆盖用户出行需求。跨行业的科技竞合模式,相关利益主体为政府、主机厂、高科技公司与平台公司企业。它们进行合作与竞争,通过无人驾驶、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争夺未来的共享汽车及出行市场。

汽车无人驾驶离我们并不遥远,麦肯锡研究认为,无人驾驶将分为三个阶段,基于无人驾驶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时间。第一阶段,从现在到2023年,目标是可以在一定的可控场景中人流量低、低速行驶、特定的停车场和工业园区实现车找人和自动泊车功能,甚至实现车辆的自动充电。第二阶段是2023~2027年,在比较多的场景实现无人驾驶,用户的双手被解放,智能驾驶舱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汽车不仅仅是出行的工具,还可能是我们移动的办公室、移动的娱乐室。第三阶段是在2030年以后,无人驾驶技术在所有场景下达到成熟可商业化阶段,汽车更加智能化。除了能够自动驾驶之外,还可以智能判断车本身的车况,自动充电、自动到店维修等。

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前景展望

Kristin Dziczek

美国汽车研究中心副总裁

美国汽车研究中心有很多附属机构,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汽车供应商和制造商。根据我们预测,2018年美国将会销售1.64亿辆轻型汽车,此后2019年将缓慢上升,并在2025年达到峰值实现1.77亿辆的销售,未来全球电动车的存量将取决于美国和中国市场的增长与发展。

中国正经历快速的增长,美国也是如此。挪威有很多电动车,虽然很小,但电动车的密度非常大。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电动车的发展非常显著,而且非常重要。虽然总体销售占比不大,57个纯电动车和插电式车型在美国2018年的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包括BMW和奔驰,以及通用、现代、三菱、特斯拉、丰田、大众等,不过像中国品牌比亚迪,它为一定的机构提供,别人是买不到的。

美国市场上,汽车销售本来以混动为主,但现在却有很多不同的技术加入进来,插电式电动车和纯电动车份额越来越大,销售稳定的增长。在中国有类似的情况,而且增长是市场很重要的势力。

在我们研究看来,美国市场上电动车制造厂商可以进行一些区分,2018年丰田排名第一,它们的增量有些下降,因为特斯拉有越来越大的竞争力,第三代的特斯拉产品在美国市场和出口市场已经可以买到。福特的份额不是特别大。通用在2018年的市场占比为7.2%,尼桑和BMW紧随其后。

当前,电动车销售占比取决于油价,油价上升对销售有影响。油价高时,很多消费者会寻求买电动车。现在的油价是2.85美元/加仑,今年我们销售增加了3%的份额。通过对轻型汽车的销售分析,仅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用多功能的汽车,五辆车中有两辆车是CUV。

皮卡是美国常见的车型,大概会占16%的市场份额。现在,小型汽车的份额在萎缩,小型车占13.1%,中型车占9.8%,SUV等功能性汽车则占8.4%市场份额。此外,货车占5.5%,豪华车不到5%,电动的CUV以及所有电动车型混合的比例为3.6%。根据2017年和2018年的增长情况看,电动车同比增长12%,CUV为12%,市场同比增长0.3%。CUV电动车、皮卡、SUV、不同的车辆在美国的市场增长不一样。

中国有激励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车,每买一辆电动车会给予7500美元的补贴。相比之下,美国现在有46个州提供买混动车或者电动车的激励政策。在拥堵的地方,例如硅谷,如果开电动车,那就可以占用更多车道。所以激励政策也不一定都是财政上的,可能在车牌上有相关的优惠政策。

根据德勤研究报告,全球消费者在买第二辆车的时候会买什么车?答案不一,但有些国家特别比较容易接受电动车,中国就是这样。而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法国、南非,尤其是美国,80%的美国人认为下一辆车就是内燃式的车,大概会有15%的消费者有意向购买混动车,3%的人买电动车,2%的人买其他车型。

而依据我们的研究,2015~2030年的情况,北美80%的市场是内燃机车型,2030年全球会有70%的用户使用内燃机。不过,现在美国对油价的政策也进行改变,可能会对研究的预测结果有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插电式电池技术发展的轨迹,到2025年电池成本肯定会下降,而且预计下降的速度也会非常快,电池技术不断发展,结构也在发展。

标签: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