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亟须“手术刀式”精准举措

资本市场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手术刀式”精准改革,才能切中旧有制度积弊,形成新的制度改革红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新闻稿在明年第五项重点工作“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资本市场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会议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改革方向,笔者认为,有关各方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更为细化的资本市场改革举措,只有“手术刀式”精准改革,才能切中旧有制度积弊,形成新的制度改革红利。

首先,应探索推行股东表决权限制制度。之所以一些上市公司质量较低,关键是公司治理制度存在问题,究其根源则是“一股一票”表决机制引发大股东“一股独大”,为此可探索表决权限制制度。

其次,完善公募基金治理制度。资本市场需要专业投资者,从2007年开始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比呈下降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基民对基金管理人逐渐失去信任。《基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可以设立日常机构,履行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作等职权”,但现实中鲜见基金设立持有人大会日常机构,建议上述条款中的“可以”修改为“必须”。

其三,推动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在拟推行注册制改革同时,可考虑逐渐放宽或取消对新股发行市盈率、发行价格的窗口指导,要让市场充分发挥自我调节作用、让投资者风险自担。

其四,深化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今年完善了重大违法退市制度,但构成重大违法的毕竟是少数,目前不少壳股、僵尸股仍然滞留在市场,为此要进一步降低财务方面的退市红线、新设上市公司治理方面的退市红线,要扩大交易所在退市方面的自主权。

其五,推动并购重组制度改革。“三高”并购将上市公司拖垮的案例值得高度警惕。为此要引导上市公司更多着眼于内涵式增长,并购重组并非不能搞,但必须围绕主业或产业链上下游,要着眼于协同效应,严控并购成本,显然只有治理规范的上市公司主导的并购重组更可能有好的结果,这些方面应出台规范指引。

其六,推动支持创新企业发展的制度改革。加快推出科创板,推动创业板放宽发行上市、再融资条件,形成支持创新企业“多点开花”局面。要重点支持那些从事颠覆性技术研究、技术驱动型的中小企业发展,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

其七,可考虑取消股价涨跌停板制度。没有涨跌幅限制,投资者当日想买想卖全都可以实现,有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另外庄家多年来形成的连续涨停板等操纵手法也将就此失效。

□熊锦秋(财经评论人)

关键词:

来源:新京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