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勘探发现的第60个年头 60年的风雨兼程,60年的卓越贡献

今年是大庆油田勘探发现的第60个年头。

1959年,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共和国宣布在祖国的东北地区发现了一片大油田。当年适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这一重大庆典时刻,所以,这片为祖国加油的土地就被命名为大庆。

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3.7亿吨,上缴税费及各种资金2.9万亿元。除了物质,这里还孕育了共和国发展史上的重要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60年的风雨兼程,60年的卓越贡献,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词语,来形容大庆轰轰烈烈的发展历程。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大庆油田却发现,这里其实是“静悄悄”的。

这种静,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

有一种“静”叫没有改变

“我认识他是在玉门。当时吃得不好,粮食供不上来,井上又和老百姓家离得远。铁人就自制了‘炒面’带到工地上。这炒面其实就是把面粉放到锅里干炒,一点盐都没有。”

84岁的邱岳泰是一名老石油工人。在大庆油田,对于像邱岳泰这样曾经和铁人一起工作,或者是在同一个时代工作的石油人有一个专门的称号“老会战”。

在大庆油田,人们对于“会战”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核心的意思是一致的。它代表着“任务急、工作难”,它也代表着“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取得成功”。

用铁人王进喜当年的话来说,就叫“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这是人们从铁人王进喜身上总结出来的铁人精神。从1970年王进喜逝世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快50年了,尽管时移世易,但在大庆油田总有些东西是一点儿变化都没有的。

“时间总是不够用,搞科研不加班是不可能的。”说这话的人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采收率研究一室主任陈福明,据他介绍,在每年6月底和年底科研攻关任务紧张的时候,能够为300人提供加班晚餐的食堂座无虚席,就算在平时,几十人加班也是常态。

“赶上任务重的时候,早上8点钟上班,根本不知道晚上什么时候回家,也没有周六周日。”

不仅是室内的科研,室外的钻井也依然一片热火朝天。

“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这是曾经对于钻井队工作场景的描写。尽管现在钻井队的生活保障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在蕴藏着丰富石油资源的野外那种冬季漫长寒冷、夏天蚊虫成群的自然环境,还是需要面对和应战的。

对于钻井队里的硬汉们来说,他们也有着柔弱的一面。

1202队队长李文亮告诉记者:“工作条件的艰苦我们都能克服。只是回家见到孩子的时候,小孩隐隐约约还认识你,但是抱他的时候,他会推你,不让你抱他。和亲人们聚少离多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心酸的。但就是这样,我们也愿意坚守在这个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李文亮指着飘扬在井架最高处的队旗说:“因为我们叫‘永不锩刃的尖刀’,我们的口号是‘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

有一种“静”叫安全无误

作为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生产的重要基地,易燃易爆是大庆油田出产产品的共同特征。

在石油开采的历史上,大庆油田曾经保持过27年年产5000万吨、连续12年年产4000万吨的纪录。

今年一季度,大庆油田加大勘探开发迎来“开门红”:完成油气产量当量1065.55万吨,其中国内原油产量778.55万吨,比计划多产原油17.1万吨;生产天然气12.7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05亿立方米,油气生产呈现“春意盎然”的景象。

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以“静悄悄”无事故的安全生产为前提的。

“我们就是一个坐在火山口上的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天然气分公司经理于铁成说。

如何守着“火山口”又不让火山“喷发”,大庆油田人真的是没做什么大事,做的都是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他们管理的可能就是“一根铁管子”“一块铁疙瘩”。

于铁成带着记者走在天然气分公司的生产区域,他指着一台台机泵、一个个开关、一个个阀门告诉记者,每一个环节有什么风险,突发事故如何处理、这个部分由谁负责、他平时应该做什么都有着明确而具体的分工。

像这样的分工,涉及天然气分公司380个岗位,被划分成了2200个员工管理区。

这样的安全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还有自下而上的。

天然气分公司的光明轻烃储库库存量是亚洲第一,如果这里出现问题,储库周边方圆10公里都要受到灾害。

然而,要确保这里安全,储库的管理工作却是从一个小小的仪式入手的。

作为24小时需要有人值守的单位,每天各个班组交接的时候,尽管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但是仪式感十足。

交接班的两个人对面而立,互相叮嘱着今天岗位上的各种情况,这其中还会包括天气情况。

“今天下雨了,外面的梯子滑,要小心。”

非常有意思的是,上一个班的人总会给下一个班的人在值班记录本上留一个问题,内容就是关于“如某某设备出现故障应如何处置”。

就是这样一条条无声的记录,共同构成了天然气分公司25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纪录。

有一种“静”叫讷言敏行

不仅是在天然气公司,在整个大庆油田,这样的纪录都在延续。不少生产单位在一进大门的地方就在最突出的地方写着“截至今日,安全生产XXX天”。

“不好意思,我太紧张了。”

周丽琴,星火一次变电所变电运行工,在电视台采访她的时候,尽管不是第一次面对镜头,但她还是习惯性地紧张,一连说错了好多次。

其实,需要周丽琴说的也不是别的,而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父亲、大庆“老会战”周占鳌的故事。

虽然在外说话时“成绩不佳”,但是在工作方面,周丽琴却总是能够交上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中油电能供电公司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她最好的证明。

在讷于言的人群中,周丽琴并不孤单。有的一线职工比她的成绩还要多,但也一样默默无言。

前两天,在大庆市总工会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大庆油田采油二厂采油工刘丽当选为兼职副主席。

很多人知道这个消息不是来自刘丽本人,而是通过新闻报道。由于名字的重名率比较高,有的人甚至是看到了会场的照片才确认这是他们熟悉的那个刘丽。面对大家的祝福,刘丽的回复就是两个字:谢谢。

不是她惜字如金,而是她对于荣誉、成就从来就不多言。

从技校毕业生,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刘丽已经成为大庆油田一线职工中的一名佼佼者。然而,每当她出现在培训课上、评审席上,对于专业她总能有说不完的话,只是一涉及自己的成就,她就无声无言了。

刘丽的母亲许贺玲曾经是大庆油田的家属工,说起自己的女儿,87岁的老人非常骄傲。然而,她所有关于女儿获得的各种成就,都是从邻居那里听到的。

“他们告诉我,你家闺女又上报纸了,上电视了。他们要不说我都不知道,她自己回家也不说啊。”老人家指着刘丽,一边说一边笑了。

□采访手记

大庆,旗帜依然鲜红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记者 张世光

曾经的大庆油田,被定义为共和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而今,依旧。

在大庆油田采访,无论是科研岗位还是一线操作岗位;无论是石油开采的前线,还是生活保障的后方,每一位大庆油田人都有着一股劲儿,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争红旗”“当标杆”的劲儿。

这股劲儿是继承来的。从铁人王进喜开始,就秉持着“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劲头改变了共和国贫油的面貌。

这股劲儿依然在发展。无论是油气开发双线作战,还是开发海外市场,大庆油田继续在各个领域敢为人先、善为人先。

这股劲儿是有形的,石油开采的数量,钻井累计的进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着证明。

这股劲儿又是无形的,石油工人不善言辞,但他们一代又一代默默无言地接力,共同完成着一个使命:为祖国加油。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工业战线的这面旗帜,鲜红依旧。

标签: 大庆油田   奋斗   发展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