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因“笔尖钢”名声大振 因“手撕钢”誉满天下

从北京西站乘坐高铁两个半小时就抵达了山西省省会,以山西省省会命名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曾因首次研发生产出“笔尖钢”而名声大振,如今又因自主研发生产出“手撕钢”而誉满天下。

8月14日,中国工业报记者随同“中央媒体进钢企”媒体团,乘车驶过太原市鳞次栉比的楼宇,真的很难想象,太钢坐落在城市森林里,坐落在生态园林中,实现了企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和谐发展。

在太钢炼钢厂欣赏着现代风景,在太钢博物园感受着古朴风情,探寻着钢铁主业和多元产业“双轮驱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所演绎出的一个“科技太钢、绿色太钢、人文太钢、和谐太钢”。

面向未来,太钢将坚持做强主业、延伸发展、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

“手撕钢”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建国之初就被定位于发展以不锈钢为主的特殊钢。1952年9月,太钢生产出我国第一炉不锈钢,后经多次大规模扩建和改造,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特殊钢企业,引领着不锈钢产业的发展方向。

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被公众形象地称作“手撕钢”,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军工核电、新能源、高端电子、汽车、纺织、计算机、精密机加工等支柱行业和关键领域,但是由于钢质纯净度要求高,全流程控制精密,生产难度大。为了摘取这颗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太钢不锈钢“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14名成员历时两年,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经历700多次试验,2018年终于批量生产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手撕钢”,填补了国内空白,太钢由此成为世界上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软态不锈钢箔材产品的企业。

“手撕钢”和国外企业的产品一起接受“折叠、折叠、反复折叠”折弯测试,在折叠到第30万次时,其他品牌产品都折断了,唯有太钢“手撕钢”脱颖而出。

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销售一代、储备一代,0.02毫米产品的一小步,是产业发展的一大步。“手撕钢”的爆红并没有让太钢停下产业报国、自主创新的脚步,经过认真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太钢确立了新的产品研发目标,“手撕钢”正在为中国制造创造无限可能。目前一批新研发的超薄、超平、超硬材料已经进入测试阶段。

内陆型钢厂与中心城市和谐发展

钢铁企业未来的竞争,一个是经济效益的竞争,一个是环境保护的竞争。太钢坚持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前瞻性,紧跟国家政策和消费升级。在经济效益上,太钢不追求生产规模的扩张,而是聚焦“新材料、新工艺、新领域”,着眼“首创”“首发”“首位”,致力于打造民族钢铁品牌,优化钢铁主业品种结构,着力开发“高、精、尖、特”产品,带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形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为主的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

在环境保护上,太钢把环境保护作为核心竞争要素,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效益的增长点,确立了“1125”绿色发展模式,即树立“一个理念”(钢厂与城市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理念)、确立“一个目标”(建设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工厂)、依靠“两个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拓展“五大功能”(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物消纳、技术输出、绿化美化),走出一条内陆型钢厂与中心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太钢人认为,钢铁企业和城市没有天然的鸿沟,太钢按照“高于标准、优于城区、融入城市”的原则,推动由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转变,形成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破解了城市钢铁企业发展难题。

漫步于太钢“十里钢城”,看不见烟尘,闻不见异味,听不见噪音,这一切都源于太钢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构筑绿色矿山、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六位一体”的绿色发展体系。

作为我国都市型钢厂绿色发展的典范,太钢“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已经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公众的认可、职工的认可。

“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

当前,太钢正坚持以“质量稳定性始终如一、特色产品百里挑一、重点战略产品市场第一”为追求,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公司竞争力。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太钢不锈冷轧厂作业区班长牛国栋认为,“创新是能量,创新是动力,创新是每天改变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为激发全员创新激情和活力,太钢大力倡导“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的创新理念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持续实施“培养50名优秀管理人才、100名优秀科技人才、500名优秀操作人才”的“515人才战略”。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太钢技术中心不锈钢研究所一室主任李国平告诉记者,太钢研发经费的投入、研发条件的改善、研发政策的激励,激发了员工科研的兴趣。

“因为每一个品种和工艺的研发,都有一个艰难的攻关过程,都有一个极大的风险。正是由于太钢的绝对信任,员工才敢于承担。”李国平表示。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太钢炼钢二厂转炉炼钢工高级技师吕涛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他在太钢炼钢炉前站了23年,太钢把他培养成一名高级技师。他说,“这主要源于公司设计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创新平台,解决生产过程中各种‘瓶颈’问题。目前,太钢创新成果累计达1192项,累计节约成本3亿元。”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女工建功立业标兵、太钢技术中心铁路用钢首席工程师王玉玲动情地说:“作为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我庆幸选择了太钢,实现了个人价值。”

作为过程的建设者和结果的感受者,王玉玲始终潜心于细节,致力于太钢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在表里山河,在晋阳故地,一步步惊叹,一步步流连。太钢的不锈钢产品,在“华龙一号”关键材料上,实现了国际首发、首创、首用;在世界最大吨位化学品船上,提供了拆图、生产、加工、配送全过程“管家式”服务;在高压电网接地导线上,“点亮”了科特迪瓦的村庄。

标签: 太钢   创新   发展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