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刷量、造假何以成为久治不愈的行业顽疾?
353万次播放0人下单?近日,微博平台发布消息称,有用户通过某网红账号付费推广产品,发现该账号存在严重的“刷数据”行为,经微博调查属实,决定关停该账号。
对于行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数据造假问题,有网友调侃“早知道数据有水分,但至少也是油里兑水,差点儿也是水里面掺点油,谁曾想这次全是水,一滴油都没有。”无疑,这场颇具黑色幽默意味的闹剧,揭开了“网红+电商”这一新业态中数据造假的冰山一角。
本来,借助网红来带动电商销量的模式无可厚非,但一些“网红带货”背后潜藏着庞大的数据造假灰色产业。此前,曾有媒体揭露过,国内目前刷量平台至少有1000多家,其中头部的100家每月流水超过200万元,估算从业者累计达900多万。难以想象,这数以百万计的从业者是如何与平台方、网红等“合谋”,给数据穿上“皇帝的新衣”。
数据刷量、造假何以成为久治不愈的行业顽疾?今年10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杨红灿说了句实在话,“一些商家揣着赚一笔是一笔的思想,把价格定得虚高,却不太重视商品质量。”
这话不假。互联网时代,商家想要增加曝光率是正常的。但倘若把心思都花在“打扮”自己的数据上,不想着提升产品和服务,可就大错特错了。且不说假冒伪劣泛滥坑害消费者,监管部门不会袖手旁观,就算侥幸逃脱法网,上当受骗的消费者也不会罢休。
嘴上叫着“亲”,心里想的却是掏空消费者兜里的钱,这样的歪门邪道注定不能长久。透支了消费者的信心不说,也出卖了品牌商的利益。前段时间,第三方监测平台秒针系统《互联网广告异常流量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异常流量的占比为30.2%,品牌广告因异常流量造成的损失超过260亿元。整天在心里打着小算盘,琢磨着“骗一笔是一笔”,时间长了,还有哪个世界知名的品牌商敢跟你做生意?
说白了,电商数据造假这事屡禁不止还是因为收益远大于成本。要想从根源上治理,光靠阶段性的整改还不够。相关部门应建立网上巡查机制、网上“带货”信用体系等,在全网形成常态化的各类数据打假行动,挤干“注水”爆款,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市场消费排行榜
-
2021-01-25 08:18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市场消费热门推荐
-
2021-01-25 08:18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