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补贴最后一年 涨价会成为趋势吗?

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指出,2022年保持现行购置补贴技术指标体系框架及门槛要求不变;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20%;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正式退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本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未来3~5年新能源汽车十大发展趋势》中曾提出:“补贴退坡要有稳定和可预期。2022年补贴退坡是必须的,但最好不要有高频度的调整;到年底退出而不是年中提前退出,是多方共同的预期。”

如今,2022年补贴政策在2021年最后一天的跨年日发布,且细节指标不做调整,落实了多方预期,可谓是在2022年开年为行业献上了一份大礼。

与此同时,年终抢购!年初涨价!跨年之际,新能源汽车上演了一出抢购与涨价的大戏。而在几日,各大新势力品牌也陆续对外公布最新月度及全年销量数据,普遍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新能源补贴最后一年,涨价会成为趋势吗?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势力销量的高歌猛进会持续吗?补贴正式退出后还会有其他政策接力吗?新能源车市后续会如何发展?

涨价潮与抢购潮

“现在买电动汽车好像比去年贵了,特斯拉Model 3要贵1万元,特斯拉Model Y要贵2.1万余元……”如北京消费者石先生所言,多家电动汽车品牌售价已经上涨。特斯拉在2021年11月末就已经发出调价通知。从2022年1月1日起涨价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中,一汽-大众官方公布ID.4 CROZZ和ID.6 CROZZ两款纯电车型的价格都将整体上涨5400元;广汽埃安 LX将涨价4000元……

也有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临2021年年底之时公布了“变通”的市场策略。蔚来汽车宣布,在2021年12月31日前支付定金购买ES8、ES6和EC6,且在2022年3月31日前成功提车的用户,可依旧按照2021年国家补贴标准享受补贴。小鹏汽车表示,2022年1月1日-10日支付定金的用户,都可享受与2021年一样的补贴政策。

随着“涨价焦虑”和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市场新策略的公布,2021年12月出现了一波新能源汽车“抢购”潮。“本来准备今年买车,但是看到好像很多品牌要涨价,期还有优惠,就提前下手了。”抱持吴先生这样心理买车的消费者有很多。

来,咨询电话、预定、买车的人的确多了,特别是2021年12月临年底的时候。”北京三里屯附的一家新能源汽车门店销售员小王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时,店里的20多款新能源汽车销售及预定火爆,一度连展车都被预定一空。北京南三环附一家门店的销售员小陈也向记者表示,店里的威马汽车已经断货了……

当然,截至记者终稿前,也有仍未涨价的新能源汽车。一名4S店经理告诉记者,至今还没有收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涨价通知。

多方承压 涨价是大势所趋?

“需要注意的是,补贴退坡对不同车型的影响不一样。”招商证券分析师杨永年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一是2022年补贴退坡对于售价低于9万元、续驶里程在300公里以上的小型电动汽车有较大影响,这类车型原有补贴占售价的10%至30%之间,对于补贴较为敏感,此次应是全部退坡完毕。二是续驶里程低于300公里的电动汽车没有补贴,已经进入市场驱动,补贴退坡对其没有影响。三是根据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对于纯电动汽车,补贴前售价不超过30万元的可享受补贴,续驶里程大于等于300公里且小于400公里的车型补贴1.3万元,2022年退坡30%即减少3900元;续驶里程大于等于400公里的车型补贴1.8万元,2022年退坡30%即减少5400元。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含增程式),30万元以下,纯电续驶NEDC工况大于50公里,或WLTC工况续驶大于等于43公里,2021年享受补贴0.68万元,2022年退坡30%即减少2040元。

“2022年新能源汽车涨价的原因不仅仅是补贴退坡。”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表示,一是整车方面,以小鹏汽车为例,一辆续驶480公里的小鹏P7,2021年国家补贴1.4万多元,如果保持月销1万辆以上,一个月将获得的国家补贴是1.4亿元以上,全年就是16.8亿元以上。按照2022年补贴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计算,全年就少了5亿余元补贴。二是动力电池等零部件方面,对政策规定退坡20%的新能源商用城市配送物流车的单车成本影响更大。以均装配85度磷酸铁锂电池的4.2米纯电动厢式货车为例,2021年一度电补贴252元,2022年补贴仅201.6元,一度电少了约50元,85度电就少了4250元,而电池成本单度电又上涨200元,电池包成本上涨17000元。两项叠加一增一减,企业销售成本上涨高达21250元。“对此,车企只有通过涨价来消化。”他表示。

“而且,来自产业链、供应链的成本上升问题,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华泰证券分析师彭松林表示,一方面,芯片短缺在2022年仍然难以彻底缓解,市场短缺必然导致高价出售,这也会推高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依然涨个不停,如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在去年连续翻番,原预计2022年春节前后达到每吨26万元,但是1月5日就已经突破每吨30万元,超出预期,目前,除了LG新能源、SKI等韩国动力电池已经涨价之外,国内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已经与下游整车企业开始就合同价格上调开展谈判;此外,新能源汽车制造所需的钢材、铝合金、塑料等原材料皆在涨价。由此,2022年新能源汽车涨价已经是大趋势。

“不仅新车涨价,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费用也有所上涨。”新能源汽车车主金先生向记者表示,刚买了特斯拉ModelY几个月,看到新车来涨价,原以为省钱了,但没想到新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专有保险一年的保费就要1.8万余元,比之前的保费高出80%,看来,2022年新能源汽车“水涨船高”已成定局。

退坡政策影响不一

“新能源汽车补贴刚刚退坡之初的2019年,还有的企业不太适应,多种因素导致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但从2020年的10%到2021年的20%,再到2022年的30%,政策调整为循序渐进逐步退坡,企业也在市场磨砺中逐渐适应并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杨永年讲到,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与整个汽车市场销售情况相比,新能源汽车销量在逐步增长,且领先整个汽车市场的幅度也越来越大。

数据来源:中汽协 制表:中国汽车报 赵建国 薛亚培

新势力品牌日公布的销售快报显示,2021年12月的销量大幅增长。其中,2021年12月,小鹏汽车的交付量为16000辆,同比增长181%;理想ONE的交付量为14087辆,同比增长130%;蔚来的交付量为10489辆,同比增长49.7%;哪吒汽车交付量为10127辆,同比增长236%。

“这样背景下的销售火爆情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透支2022年上半年的部分销量。”彭松林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很多消费者由于受到车企销售新策略的影响,提前预订或购买了新能源汽车,起码会对2022年1-2月的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而杨永年认为,年来特别是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大幅增长,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即使出现像2021年12月那样车企借机促销致销量暴涨的情况,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仍将保持旺盛的增势,不会有太大影响。

其他政策接力 产业仍将高速发展

“补贴退坡政策的发布,也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全面进入了市场驱动阶段。”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即使今年退坡完毕,也对产业发展基本没有影响。

“补贴退坡,有助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范永军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直面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倒逼企业从产品设计、制造质量、能配置、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实力,增强与外资品牌、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能力。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张永伟在前述文章中提到了诸多政策建议:补贴退坡后可以由“双积分”来支撑。要扩大范围,将商用车纳入其中;把汽车纳入碳交易;在使用端给予支持。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充换电领域,给建设者和使用者补贴补助,降低车辆使用成本;制定非货化的政策。包括在部分城市给予新能源汽车不限购、不限行、实行专用车道、优先停车等非货化政策支持;鼓励支持先行城市和企业。包括鼓励先行地区全面推动电动化,鼓励先行企业实现零碳排放,鼓励先行工厂实现净零排放或零碳供应链。

“其实,即使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部退坡,国内还有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崔东树也表示,一是国家层面有“双积分”、碳交易、以奖代补等政策;二是部分城市在限行限购上对新能源汽车有利好,三是一些地方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也有支持政策。“因此,伴随着进入市场驱动为主的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他表示。

关键词: 新能源 补贴标准 市场销售 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