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梅国乐社-环球视讯

阿超大名黄均超,在老家,熟悉的人都叫他阿超。阿超在老家北漍开了爿机电厂,为全世界大部分的缝纫机提供电磁铁,品种多达300多个。阿超的主业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他的副业却悠然“超”于主业之外——闲暇之余,阿超醉心于地方文化研究,对活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顾山籍音乐家周少梅尤为钟情。少梅是二胡、琵琶的圣手,是民乐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人物,然而,少梅声名寂寂,不要说与他的学生刘天华相比了,就算与他同时期的阿炳比起来,也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每每想起这个,阿超的心里便满是遗憾。

阿超的老家离少梅的老家顾山不远,那一带紧邻苏州,也是江南丝竹的发祥地。一次跟着大人跑节场,小巷深处忽然飘出了优美的旋律,阿超停住了脚步,一听,是二胡的声音;再一听,还有扬琴的伴奏声。父亲告诉他,这曲子叫《虞舜薰风曲》,是周少梅传下来的,并说周少梅二胡、琵琶样样精,是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资料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阿超的老家成立了国乐社,循着传统的路径吹拉弹唱,弘扬周少梅的丝竹精神。阿超当时在北漍文化站工作,主要从事小戏的创作和演出,闻听这一消息,便找到领导,报名参加了国乐社。2003年,北漍、顾山两镇合二为一,国乐社随之改了名字,叫作周少梅国乐社。几年之后,阿超出任国乐社社长。

阿超在国乐社的工作是敲板鼓。板鼓掌控着乐曲演奏的情感节奏和旋律氛围,是整个乐队的灵魂,所谓板鼓一响、黄金万两。每次执板登台,只要少梅乐曲的旋律一奏响,他的内心就会觉得平静、愉悦,柔和的涟漪一阵阵袭来,最终感觉自己成了一滴音乐的水珠,流进了优美的乐曲。他笑称,自己就是少梅先生的异代粉丝。

然而,让阿超困惑的是,虽然少梅的曲子听上去花好月圆、人寿年丰,但生活中的少梅却穷困潦倒、悲苦交加。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少梅的乐曲呈现出如此端庄祥和的气象?

阿超手头有两本关于国乐教育的讲义教材,一本是《省立锡中周少梅编国乐谱》,一本是《省立常中周少梅编戏曲谱》,都是少梅先生当年亲自编撰,用以指导学生的。前一本讲义收录了二胡、琵琶、扬琴等乐谱80多首(其中二胡曲谱50多首),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悉数在列。后一本讲义有曲有词,收存了京曲谱21首,还有昆曲、梆子、苏滩、锣鼓等曲谱20多首。两本讲义虽然各有侧重,但曲谱都采用了工尺谱与简谱对照的形式竖写而成,两旁则标以长短不一的竖线及各种板眼符号,林林总总的,看得人眼花缭乱。

阿超说,少梅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民乐演奏家,也是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从光绪三十二年,也即1906年起开始国乐教育活动,前后持续了30多年。阿超知道,这两本油印讲义,就是破译少梅国乐世界的“密电码”,少梅的心智意趣、聪慧机敏,他的喜怒哀乐和眼界襟怀,还有刻在他身上的那些深深浅浅的生活烙印,已全部化成了油印讲义里一句句奇妙的旋律。

乐谱终于整理好了。从《虞舜薰风曲》到《采莲》,从《梅花三弄》到《香调》,看得阿超两眼发光。整理少梅先生遗下的这些工尺乐谱,要得益于顾山的江祥声老师的帮助。江祥声的父亲江永基是少梅先生的得意门生,笛子、二胡、琵琶样样精通,江祥声是少梅先生的再传弟子,也深得少梅国乐的真谛——在顾山,江家是名符其实的民乐世家。

还有毛德彦老师,他是顾山的老文化站长、文化名人。耄耋老人了,业余时间埋头研究周少梅,厘清其事功、弘扬其精神。

时间过得真快,快得让阿超心慌,好在国乐社按照既定的方针,“演少梅的曲子、出少梅的谱子”,健康有序地发展着。

再过两年就是少梅140周年诞辰,阿超计划,在少梅华诞来临之前,一要出版《顾山新民乐》《国乐先辈周少梅》(再版)《周少梅乐谱译本》(暂定名)三本专著,二要搞一场顾山之春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的曲子均要从少梅传谱的曲目中精选,再就是要发扬传统,继续与顾冠仁、王爱康等名家合作,在少梅先生原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演新作。

“有空一定要来听我们少梅国乐社的音乐会哟。”临别时,阿超向我们发出了邀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