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面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

近日,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编著的《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报告》对金沙遗址祭祀区2001年至2005年发掘与采集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并构建了金沙遗址祭祀区距今4000年至2500年的文化发展编年体系。这也是第一次建立祭祀区完整的年代框架和分期体系,为金沙遗址乃至古蜀文化研究提供了年代标尺和文化参照系,为成都平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演进树立了坐标系,揭示了古蜀文明复杂而多样的文化面貌,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论的内涵。

《报告》指出,金沙遗址的祭祀活动从不晚于距今3500年左右出现,到距今2500年伴随金沙遗址的废弃而退出舞台。金沙遗址祭祀区是一个以祭祀自然神祇为主的圣地,祭祀对象主要是太阳、山川、河流、土地等。同时,长时段祭祀遗存的存在也凸显其祭祀传统的超稳定性,这也是古蜀文化异于同期青铜文化的特质所在。但是,仪式的过程如何?不同堆积物对应的是何种祭祀方式?这些仍需更进一步研究。

而金沙遗址祭祀区为何衰落,在《报告》中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祭祀区研究表明,在春秋晚期,原来向北改道的古河道开始向南侵蚀和沉积,并曾经发生冲毁祭祀区事件,在成都其他同时期遗址也发现此类现象,表明在这个时期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洪水事件。伴随春秋时期祭祀仪式活动衰落以及以使用船棺葬葬俗的新兴阶层崛起,春秋晚期在经历天灾人祸和内忧外患打击之下,兴盛千年之久的金沙古蜀中心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