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解放第一村:建设发展让红色岗托焕新颜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昌都,在岗托村渡过金沙江,打响了“昌都战役”第一枪。岗托村也被称为“西藏解放第一村”。经过71年的发展,昔日落后的岗托村,如今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碗白米饭

行驶在317国道上,金沙江畔对面山壁上“西藏”两个大字赫然入目。走进岗托村,一栋栋独具康巴特色的藏族传统民居新颖别致,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云雾缠绕青山,格桑花竞相开放。漫步乡间,清新的空气和路边果树扑鼻的清香令人沉醉。

今年78岁的岗托村村民普巴是十八军进藏的亲历者。谈起当年的情景,普巴老人仍然历历在目。解放军进藏的时候,普巴只有8岁。普巴回忆,自己吃到的第一顿白米饭就是解放军给帮着做的。而此前,他一天只能吃一顿糌粑。除了白米饭,他还第一次在军营里看了电影。

后来,普巴受此影响志愿参军、入党。从部队退伍后,普巴回到岗托村担任村里的生产队长,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通过推广良种,种植冬小麦、荞麦等作物,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现在大家都能吃饱饭了。”普巴骄傲地说道。

过上好日子

沿水泥路往村里走,就来到了村民多噶的家。这是一栋两层楼的藏式民居,小院内,果树枝叶繁茂,青色的小苹果挂满枝头。沿铁梯拾级而上,色彩浓郁的客厅宽敞明亮,冰箱、电视、电炉等家用电器样样齐全。

“以前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是一层老旧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在岗托村生活多年,多噶见证了这里的变迁。“现在的生活很好,没有任何负担。”

岗托村解放后,日子逐渐好起来。多噶家分到了3亩地和1头耕牛,生活有了明显改善。2012年,全家搬来这里。现在,多噶已经退休,靠着生态补贴、卖农作物,加上老伴当生态护林员的工资,全家一年收入达两万多元。“收入比以前多五六倍呢!”多噶笑着说。

谈及变化,今年58岁的永红同样感受很深。“以前没有路,一下雨全是泥巴。道路不通,村民出行成了一大难题。后来村里争取上级支持,积极修路,组织群众扩建村道,现在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家门口。不少村民家拥有了摩托车、小轿车,还有大卡车。”

过去除了路不通,饮水也不方便。“以前我们在蓄水池接雨水,过滤了才能喝,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永红感叹,“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柏油路加速了村民致富的步伐。在川藏公路上跑了40年运输的贡松格,依靠运输,年收入从两万元增至20万元。随着国家对金沙江大桥和川藏公路不断提升改造,买卡车、跑运输成为村民增收的另一渠道。“目前,岗托村有16户村民运营30多辆货车,靠运输走上了致富路。”永红说,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2552元。

吃上“旅游饭”

位于金沙江边的岗托村,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岗托村也成了许多进藏游客的首选。

近年来,岗托村开辟红色旅游景点,依托当地民俗,将村子打造成集“爱国、民俗、文化、生态”为一体的民俗村。同时,配套建起了岗托红色遗址公园、旅游接待中心、观景台、游步道等服务设施。2019年7月,岗托村围绕旅游业发展起民宿、舞蹈表演、景点解说等服务,并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06年,村民卓玛开始经营家庭旅馆。2016年,为扩大生意规模,她在村里新盖了一座3层楼房。现在,旅馆的床位已经由原来的7张变成16张,年收入达4万元左右。江达县旅游发展局局长次仁松姆介绍说,目前岗托村有20多家民宿。依托红色旅游,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岗托村是‘西藏解放第一村’,县里一直将其作为旅游重点村加以扶持。”次仁松姆表示,“近几年,昌都市对317国道沿线旅游发展日益重视,全市约80%的旅游项目资金向江达倾斜。其中,岗托村获得5000多万元旅游发展资金。”

“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村,正焕发勃勃生机。

标签:    解放   建设   发展   焕发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