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没有“荒凉”的青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900米,4100米,4400米!”

3月20日凌晨5时,毛乌素沙漠春寒料峭。渤海钻探50647队今年承钻的第二口井——苏南0188-04井顺利完井,达到公司A+井考核标准。队员们兴奋地欢呼起来,队长沈兆超却很淡定。

今年33岁的沈兆超,2014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身为研究生的他2015年被分配到长庆苏里格担任技术员,2020年至今担任渤海钻探三公司50647钻井队队长。他在毛乌素沙漠坚守近8年,在苏南小井眼地区创造了17项生产纪录。毛乌素的风沙磨砺出他坚韧的品格,他坚信石油人没有“荒凉”的青春。

作为钻井队队长,沈兆超深知,只有不断技术攻坚、突破创新才能打好每口井。针对苏南小井眼地区地层实际情况,沈兆超牵头组织二开一趟钻技术攻关。一方面,他与钻头工程师对接,通过改变钻头布齿密度和切削齿出露高度,提高钻头的稳定性和抗研磨性,以保证单只钻头能够钻穿整个二开井段;另一方面,他大胆提出采用三扶正器钻具组合进行二开井段钻进。

为了确保延长地层强降斜段的井眼轨迹,沈兆超吃住在定向井井场,紧跟每一柱的井斜变化情况,合理进行定向调整。最终,他和队员们成功在苏南道达尔市场实现二开一趟钻的技术突破。这两项工艺技术的突破,使50647钻井队平均钻井周期成功跨入10天门槛,创造了中油技服钻井周期最短纪录。

“干,就要干好!”沈兆超说。在苏南区块,他率队在公司首次探索使用顶驱扭摆和水力振荡器,第一时间掌握并认真分析参数及使用效果,及时根据地层调整技术参数和应用方法,摸索出使用规律。这一工具的使用,有效改善了定向效果,提高了定向机械钻速,定向时效节省达到30%以上。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今年,50647钻井队将承钻多口位移超2000米的高难度井。“我将继续用一线的坚守书写无悔青春。”沈兆超说。

关键词:

来源:中国石油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