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技术团队“领头雁”|焦点热议


(相关资料图)

乌石化炼油厂一车间副主任吕延伟深耕流程模拟技术四年,组建流程模拟团队,用数字化技术解决生产难题,被称为——

5月3日21时,吕延伟走出常减压装置,身后一片寂静。四月底,装置进入停工检修期,夜里更加安静,对于吕延伟和流程模拟团队来说,这短暂的“留白”正是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良机。“从化验室分析结果看,流程模拟计算结果和装置实际运行结果偏差不到1%。”吕延伟说,“下一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关键易腐蚀设备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达到预知性检修的目的。”

停工期间,乌石化炼油厂一车间成立党员突击队,连续10天,不分白天黑夜守在车间,落实各项停工安全环保要求,步步确认,让装置稳稳地停下来。近一个月,从早上9时到晚上9时,身为党员突击队的一员,他几乎是“泡”在了装置现场,日行上万步,接打数十个电话,晨检、攻关、巡查、开会,落实技改项目施工进度、协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吕延伟说:“工作再忙,技术性创新工作也不能落下,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收集了换热设备进出口温度,监控换热器热阻变化,为开工后长周期运行做准备。”忙碌的一天结束后,吕延伟和车间的党员骨干再次深入装置区,实地收集关键运行参数,之后回到办公室开展“头脑风暴”,完善6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加热炉运行方案。

通常操作人员调整运行参数后,需要等待装置运行平稳,再去做过程控制分析,用拿到的分析数据指导装置下一步调整。一次调整变动短则半天,长则两三天。经过流程模拟团队长达4年的努力,现在只需把理想结果输入建立好的模型,很快便能找准运行参数。

乌石化首次试生产100号道路石油沥青的过程让吕延伟印象深刻,当时正是流程模拟装置搭建的关键时期,按照既定方案生产出来的沥青产品达不到技术标准。近1个月,他带领团队成员通宵达旦在模拟装置里“跑”流程、“摸”参数。他们瞪着熬红的眼睛,迎接初升的太阳,经过一次又一次失败、总结、改进、提升,终于找到了最优的参数设定。乌石化成功生产出100号道路石油沥青,填补了中国石油在西北地区改性基质沥青料的市场空白,前景广阔。(记者 邓芸)

关键词:

来源:中国石油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