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计算所:104A的故事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第二展厅“创建成长”部分的展柜里,有一台104A计算机的复原模型和104A机房的微缩模型。对比今天的计算机,当年的104A计算机已略显笨重。但在52年前,正是位于航空工业计算所104A厂房里的这台计算机指引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预先计算的轨道,播放着《东方红》的乐曲。

104A机房目前仍存于计算所太白园区,机房采用“薄壳式”建筑,建筑面积143平米,结构简单(无立柱)、安全牢固,具有跨度大、用料少、费用低的特点。在航史馆展出的104A机房复原模型尺寸为800mm×25mm×16mm,有四个立柱的墙面为正南面,左侧(东机房)为电子计算机的控制机房,科研人员在此区域进行计算任务输入、控制等工作;右侧(西机房)为电子管机房,是计算机运算的核心区域。

在计算所60周年所庆日时,曾参与104A机研制的老同志驻足机房前,很多人潸然泪下。“这里是我的战场,我怀念我的战友。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我为它出过力、流过汗。”重回故地,讲起104A试制成功的那天,他们都非常激动。


(资料图)

从104A机说开去,峥嵘岁月从未褪色,这些新中国的大学生们,边学习、边建设、边研制,用双手敲敲打打,试制成功104A这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104A计算机,1965年由中科院西安计算所(现航空工业计算所)研制,是我国第一台全部用国产器件研制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系我国第一代数字计算机的典型机种,平均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在当时可以替代几万人组成的运算力量。1965年4月7日《陕西日报》头版报道:西安科学部门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试制成大型电子计算机。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引进了一台电子管的103计算机和一台104计算机,由北京计算所第八研究室管理使用。

1958年,“两弹一星”工程正式批复立项。国家一声号令,14名有志青年义无反顾地从祖国大江南北奔赴西安,组建了西安计算所,计算所第一个科研任务就是为“两弹一星”设计计算工作设计一台国产化大型计算机104A。104A中的“A”的意思是苏联104计算机完全国产化的第一个系列。104A项目由西安计算所承担,这是西安计算所的立所之项、发展之基。

104A的起步异常艰难,1960年7月,也是苏联撤出专家的时间点。当时,研制104A参考的资料全部是俄文,研究人员们自学起来比较困难,学校里也没有任何中文的计算机教材,必须自力更生,一点一滴地学习、消化。

那时的计算所一穷二白、家徒四壁,有一个顺口溜就形象地展现了计算所人当时的情景:远看科学院,近看像猪圈;荒草比人高,进门得撑船。

即便如此,在这种极端艰苦环境下,计算所人边建设、边学习、边研制,各项工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学生们不等不靠,以昂扬的斗志推动着104A机工作的开展。

104A没有机房,自己建;零件加工没有车间,自己建!他们支起帐篷当车间,架起床板当工作台。工作之余,人人义务参加基建、挖坑、拉土填地基,一片热火朝天。车间起来了,104A机房也有了雏形。

由于104A机器是一个体积庞大、复杂的系统,专门盖了两座带空调的大楼作为机房。整个系统共有22个大大的机柜,运控部分11个机架。仅主机和电机就各占了200多平米。全机共用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电源组的电缆也是从地下穿过,到达各个机柜。

于是全所围绕着104A成立了几个专业组。北京计算所调来的安建勋、曹酉申、郭震寰和刘庭华四人,参加过北京104机的组装调试,积累了经验,关键部位都由他们承担。其他人去北京进修、去上海进修、去大学听课、回所里自学,相互研讨,共同提高。好些人之前学习“xyz”加减乘除的数学“胃口”,现在消化的全是“脉冲、三极管、晶体管、指令流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63年,104A机进入整机联调阶段,在同年11月由计算所主办的全国第三次计算机与计算数学年会上,计算所重点向到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介绍了104A机的生产调试现状。在会议上,大家一致对计算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

计算机所有人为104A保驾护航,所有事为104A让路。1965年4月,104A机研制完成。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准确地沿着104A计算机预先计算的轨道行进,播放着同名乐曲,遨游太空。成功保障“两弹一星”任务后,104A机还完成了盐锅峡发电站蜗壳和大坝应力计算等重要工程计算任务,使得西安计算所成为西北、西南的计算中心。

104A机是中国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自主研制国产计算机的典型代表。1972年4月20日,104A机整机迁往杭州某单位,用于教学实习,仅在计算所太白园区留下机房遗址,其西机房在一代代计算所人的维护中保留下来,意义深远。

今天,104A机房成为计算所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了新职工入所与开放日文化活动的教研参观项目之一,其红色资源的价值挖掘和创新利用将持续深化,搭载着计算所型号精神与计算所人的红色记忆,带领计算所人用青春与坚守,担当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使命,为坚定型号文化自信、赓续红色血脉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来源:中国航空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