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乙烯技术的“迎春燕”

座右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集团公司大乙烯二期重大科技专项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中国石油乙烯技术跨入2.0时代;广东石化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其采用的国内最大规模自主技术乙烯工艺包再次受到行业关注……对于行业而言,这是我国自主乙烯技术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对于寰球工程北京公司工艺部班组长李春燕而言,这意味着她10年的日夜兼程未被辜负。

勇于创新的责任担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2年,李春燕带着“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入职寰球工程公司,从事乙烯裂解技术的开发和设计工作,自此与裂解炉结缘。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其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乙烯是工业“面粉”,那么裂解炉就是“磨面机”。裂解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乙烯装置乃至整个化工厂的运行能效。优化裂解炉性能,就是要使其收率更高、运行周期更长、能耗更低。

三个“更”字,注定了李春燕选择的是一条拥有高起点,却没有终点的求索之路。彼时,前辈们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创造,使我国成为第四个掌握乙烯成套技术的国家。可如何完成“从1到2”的跨越,使中国石油的乙烯技术始终处于行业最优,成了李春燕等后继者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带着这样的责任与担当,李春燕开始了求索之路。

创新升级头绪纷繁。就拿乙烯裂解来说,必须通过成千上万次计算才能得到足够的数据支撑。李春燕面对裂解炉提高收率的难题,从工艺计算着手,创新结构和分布方式,使乙烯收率提高近2%;针对运行周期延长的要求,从结焦反应、传热计算进行研究,开发强化传热高效炉管升级技术,运行周期延长50%以上;在绿色环保的要求下,优化对流传热和余热回收,使热效率从93.5%提高到95%,装置能耗进一步降低。这些年,经她设计的辐射炉管,连起来长达264公里。

更大的挑战来自炼化一体化项目全流程计算优化。乙烯装置是炼厂的“桥梁”,裂解优化则是贯穿上下游原料与产品的“咽喉要道”。扼守险关重卡,公司执行的每一个炼化一体化项目,李春燕几乎都全程参与方案比选,每一个项目通常要经过数十轮的计算,才能选择出综合收益最佳的技术方案。如果将计算书打印成A4纸,多年的计算过程加起来超过了500万页。

日夜兼程的青年技术专家

埋头于研发与计算的日子,是苦并快乐着的。作为离开办公室最晚的一批人之一,李春燕总是会好奇地数一数园区还有几盏灯亮着,也曾遭遇过因半夜关灯而无法刷脸出门的尴尬;作为一名“不合格”的妈妈,错过了孩子太多的成长瞬间;作为一名“工作狂”妻子,因常常在家加班而“剥夺了”爱人的周末休闲时光。她在做长庆、塔里木乙烷制乙烯项目设计的时候,白天参与专家讨论,晚上修订计算参数,循环往复地加班熬夜,一个多月仍旧热情不减。

对科研的热爱不仅浸透在日常生活,更延伸到工作现场。李春燕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到现场参与装置开车,为一线操作人员答疑解惑,优化装置运行,排查问题根源。闲暇的时候,她还会爬上50米高的裂解炉平台,感受风吹过面颊,这会让她心间充盈着满满的踏实。有一张独特的照片承载了这种深厚的感情——她头戴风雪帽、身穿棉大衣,笑意盈盈地站在纵横交错的炉管前,欣喜而满足。那是独山子石化公司的九号裂解炉,是她自己进行全套工艺设计的第一台裂解炉,也是寰球工程公司第一台大型气体裂解炉,开车3年运行优良,被业主称为“金牌裂解炉”。

孜孜以求的热爱,支撑了李春燕在专业上的诸多收获。历经多年攻关,她与团队成员开发出适合多种复杂原料的大型乙烯裂解技术,完成关键装备国产化攻关;开发乙烷裂解制乙烯技术,裂解炉运行周期比同类裂解炉长50%以上,入选中国石油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科技进展;开发出国内最大规模液体原料裂解炉,成功应用于广东石化120万吨/年新建乙烯项目。她牵头申报乙烯裂解炉高效节能技术,被列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应用指南与案例(2022年版)》;获得“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获评集团公司第十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8篇,授权专利11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同心共情的技术推广大使

走出办公室,李春燕则是同心共情的技术推广大使。

作为一名青年技术专家,李春燕带领青年持续强化团队专业学习。向内,深入学习流程模拟计算,培养自身优化工艺流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向外,增强对各专业的理论认识,策划“智能化设计”专项,成立“智能PID攻坚突击队”,打破专业壁垒,让创新在技术开发中迸发出火花。

李春燕还长期无偿为大乙烯装置提供技术支持,她的身影常常出现在中国石油各大乙烯厂的裂解装置现场。她为一线操作人员答疑解惑,开办乙烯裂解技术讲座,普及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典型案例,介绍最新技术进展。她年纪轻轻却知识渊博、技术过硬,奉献了多次精彩独到的讲解,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认可,“李博士”的名号也越来越响亮。

参加工作十余年来,李春燕已成功完成19个自主技术乙烯项目的68台裂解炉设计工作,为企业赢得营业额超200亿元、技术转让费3亿多元,为端牢能源饭碗、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青春力量。(记者 王利 通讯员 王翥)

关键词:

来源:中国石油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