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研究院“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技术创新创效纪实

B型套筒上下对接覆盖在管道缺陷处的两块弧形板,经侧焊缝焊接形成圆柱钢筒包裹在管道上,两端通过角焊方式焊接在管道上。B型套筒焊接所形成的两条环向角焊缝,在套筒壁较厚时,结构应力相对较高,易出现裂纹等缺陷。

工程材料研究院研发的X65/X70高钢级薄壁B型套筒,较常规产品厚度薄,修复后管道负重较轻,角焊缝处结构应力较低。这个产品及其配套技术可有效保证在役管道焊接质量。

4月18日,60套由工程材料研究院自主研发、用于修复大口径输气管道缺陷的X70钢级薄壁B型套筒的生产准备,已全部就绪。

近年来,随着管道建设水平的提高,我国油气管道干线已超过16万公里。其中,X80钢级管道里程位居全球第一。作为关系能源的“国脉”,管道的安全与环保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工程材料研究院针对我国高钢级管道完整性关键技术缺乏的状况,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历经20余年理论与试验研究,攻克了“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关键技术,开发的X65/X70高钢级薄壁B型套筒,填补了国内空白。截至目前,“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这项创新成果累计开展评价3万余次,修复损伤1000多处,为我国油气管道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紧盯需求聚智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管道输送具有连续性强、安全性高、投资少等优点,但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损伤。如何科学处理在役管道损伤,是管道运营企业和专业科研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受输量、投资、工期、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限制,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所有管道缺陷进行维修或更换。”工程材料研究院杨锋平博士说,检测到管道损伤后,首先应进行安全评价,并计算其剩余强度。选择那些无法继续服役的高危缺陷进行修复或换管作业,既可保证管道安全运行,又可节约维修成本。

近20年来,以西气东输工程为标志,我国油气管道干线建设呈现出“长距离、高钢级、大口径、高压力”等特点。为探寻此类管道环焊缝损伤评价的新方法,2018年,工程材料研究院集中优势力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采用有限元三维数值模拟、全尺寸试验等先进技术,在国内首次建立了X80管道环焊缝断裂评价模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的进步。

经评价认定的管道高危损伤,如环焊缝缺陷、管道裂纹等,国际上通常采用换管和全封闭钢质B型套筒两种永久性修复方式,恢复管壁缺陷处承压强度。由于换管修复的成本高、影响大,仅长输管道天然气停输排空一项的损失就高达几百万元,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用气。因此,B型套筒成为经济、安全修复的首选。

国内之前采用的Q345低钢级B型套筒,存在壁厚较厚、现场焊接工作量大、易出现角焊缝缺陷等问题。2018年,工程材料研究院发挥自身优势,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了高钢级B型套筒开发及应用关键技术攻关。

经过3年多的反复试验、分析与改进,成功研发出性能优异的X65/X70高钢级薄壁B型套筒,并形成了配套的焊接、焊后热处理以及无损检测等关键技术,制定了B型套筒产品行业标准,使我国高钢级管道修复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搭建桥梁加速快跑促进成果转化

为实现从研发到产品应用的跨越,工程材料研究院在明确成果转化任务、完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对“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项目实行了“科研创新—市场推销—售后服务—标准化”一体化运作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难,主要难在信息不对称。要让科研成果与工程应用结合,必须在研发单位与用户之间搭建起双向对接的桥梁。”工程材料研究院科技处处长林凯说。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项目团队在潜心钻研、持续攻关的同时,坚持定期与油田、管道公司、生产厂家开展技术交流、介绍项目进展、了解客户新需求、解答各种疑问,确保研发与新成果始终紧贴工程应用实际。

作为中国石油最早开展管道安全评估研究的单位,工程材料研究院2000年就制定了国内首部《含缺陷油气输送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2017年,“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项目团队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个标准进行了第3次修订,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错边、斜接、分层等缺陷的评价方法。权威性和创新性兼具,使这个标准在行业内被更广泛应用。

“X65/X70高钢级B型套筒及配套技术刚研发出来时,不少用户是持怀疑态度的。”陕西省劳模、工程材料研究院首席专家刘迎来介绍,由于一些研发工作是在条件较好的实验室里完成的,而油气管道沿线情况复杂多变、环境恶劣,用户担心新技术、新工艺存在安全风险。

2020年6月,X70钢级薄壁B型套筒被应用于中缅管道环焊缝缺陷修复。在管道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项目团队对修复处做了严苛的实物试验和解剖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新套筒所有性能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完全可以有效保证管道安全服役。

目前,“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技术已在长庆、新疆、塔里木、煤层气公司等多家油气田以及国家管网集团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探索前行持续提升品牌盈利能力

“实践证明,我们创新研发的管道评价及修复技术既可保障管道运行安全,又能科学地节约管道维修维护成本,是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最佳方法,管道公司非常信任我们。”工程材料研究院院长助理张鸿博说。

管道缺陷评价包括确定缺陷的性质、几何尺寸、受力情况等。作为平衡管道运营经济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科学严谨的评价与筛选,可减少90%以上的修复工作量,并能每年节约数亿元的维修费用。目前,在国内重大管线缺陷评价领域,工程材料研究院的技术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大量试验及工程应用数据显示,被评价为必须进行修复的管道高危缺陷,采用B型套筒补强技术比更换管段修复可降低成本60%至85%,并且修复后管道的安全性与换管相当。

工程材料研究院结合我国管道建设技术与工艺特点,开发的X65/X70高钢级薄壁B型套筒,壁厚较传统产品减少19%至30%,现场组装及焊接工作量降低约20%,套筒质量完全满足各种复杂特殊地理环境管道的缺陷修复,加快了大口径高压长输管道在线修复技术高钢级发展的进程,对保障管网安全、高效、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20余年聚智创新和攻坚克难,‘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技术已被业内认可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为我国管道运营保驾护航。”工程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罗金恒表示,虽然此项目已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10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拥有了30余项专利授权和15项软件著作权,但项目团队并不打算止步于此。

为满足油气管道进一步发展和高效安全运行的需求,项目团队将在现有成果之上,开展管道智慧评价、智能修复等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高钢级管道的完整性评价方法,继续为管道安全服役做好技术支持,让“国脉”更加畅通无阻。

应用者说

●川庆钻探苏里格项目经理部钟源:

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工程材料研究院开发的修复补强技术,在我们项目部辖区的高风险集输天然气管道进行了修复作业。此后,辖区集输管道失效事故显著减少,对安全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这项技术不动火、无须停输放空天然气和氮气置换、作业周期短、综合治理费用低,我们计划进一步推广应用。

●国家管网西部管道酒泉输油气分公司张羽伟:

酒泉输油气分公司所辖的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等重点油气管道工程,均采用工程材料研究院研发的“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技术,配合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应用效果得到大家一致认可,为我们的管道安全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南京维抢修中心王继坤:

2020年7月以来,我们采用工程材料研究院研发的管道缺陷修复技术及相关产品,相继在西气东输二线和三线位于陕西、宁夏、甘肃的9处地方,进行了环焊缝缺陷修复作业。现场焊接用时比使用其他产品节省了27%,有效降低了现场劳动强度和焊接开裂风险,提升了套筒焊接质量,为我们的高钢级大口径管道环焊缝隐患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国家管网西南管道公司王明波:

2020年6月18日,国内最高钢级X70薄壁B型套筒及其配套技术,在中缅天然气管线首次现场应用,严苛的实物及解剖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性能指标满足GB/T9711、GB/T31032等标准要求。经过两年多的实际应用,我们计划在B型套筒的修复中,采用工程材料研究院的技术与产品。

创效故事:以技载道善作善成

今年3月,工程材料研究院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成功中标福建LNG压力管道焊缝适用性评价项目。这是工程材料研究院成为中海油管道缺陷评价服务商的第3个年头。

近年来,工程材料研究院坚持把市场作为“生命工程”,以技载道、善作善成,为我国管道安全、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21年7月18日,工程材料研究院“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团队接到通知,有输气管道出现褶皱,现场急需技术支持。

在院里统一安排下,高级工程师张良于当日深夜11时赶到现场。张良仔细询问、勘查后,及时采用管道评价技术对缺陷进行了安全评价,解决了现场的燃眉之急。

由于褶皱出现在管道本体,张良结合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有理有据地建议做换管处置。管道公司欣然同意,并决定加强与工程材料研究院的合作,携手解决褶皱、屈曲等管道本体变形缺陷修复难题。

“管道安全评价非常重要,尤其是决策的关键时刻!”提起6年前的一次经历,工程材料研究院杨锋平博士深有感触。当时,经过48个小时连续奋战,输气管道抢修换管作业的最后一道焊口顺利完工,但无损检测却显示环焊缝存在缺陷。返修或割口再焊接,都将影响下游恢复供气的时间。

在抢修指挥部的决策会议上,一直盯在现场的杨锋平主动请缨:“有些缺陷并不影响管道运行安全,先用我们的技术对焊缝进行评价,再决定是否返修。”

很快,结合施工、检测等数据,对缺陷处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剩余强度计算显示,现有缺陷不用处理,管道可以安全通气。

为确保万无一失,指挥部立即邀请国内7位知名专家进行审核。专家一致认为结论正确可行。至今,这段管道再未出现故障,实现了安全、质量、效益并举。

“以前管道公司不了解安全评价技术,将检测出的超标缺陷全部修复,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杨锋平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一情况后,加大了技术营销力度,成效显著。

2019年,“含缺陷管道评价修复”团队对南方一家管道公司排查出的164道环焊缝隐患,做了安全评价。结果仅有8道是不可接受的缺陷,需要处置,其余均可在管道设计压力下安全服役。

对于要维修的缺陷,项目团队从专业角度介绍了自主研发的高钢级薄壁B型套筒修复技术,特别是应对角焊缝开裂等难题的优势,并制定了施工方案。成功实施后,这家管道公司的维修成本较上年下降了80%,与工程材料研究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讯员 王高峰)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工程材料

来源:中国石油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