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碳汇信息尽收“眼”底 “碳星”开启碳汇监测天基遥感时代


(资料图)

碳汇简单的说就是指森林(更准确的是是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碳汇功能是重要的生态基本功能之一,而碳汇监测则是用于判断森林固碳能力的一种手段,对于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来说,事实准确的碳汇监测本身也是在监测我国双碳目标的完成情况。

但碳汇监测这项工作却并不容易。过去,想要实现系统、准确地衡量森林固碳能力,需要森林调查员跋山涉水,深入山林中实地进行树高和树木胸径测量,同时还需要结合大量的环境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耗时耗力。这也就导致了传统的碳汇监测,信息更新周期长,并且因为各种环境限制,数据误差也较大。这也是目前碳汇监测工作存在的一个重点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国于2015年正式启动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下简称“碳星”)研制计划,准备借助天基遥感手段来解决碳汇监测难题。而就在最近,随着碳星进行太空在轨测试,原本困扰我们的碳汇监测难题也或将迎刃而解。

尽管碳星2015年才启动研制,但背后的技术攻关,却已经有了10年的进程,其中包括了碳星的核心技术“星载激光雷达总体技术”。激光雷达是实现卫星与地面物体距离测量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决卫星测量森林高度起到关键性作用。高分七号卫星上便搭载有激光测高仪载荷。但碳星对于激光雷达的要求更高。由于森林树高参差不齐,而碳汇测量对于测量数据的精确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保证测点密度来提升测量数据的全面性。为了解决这一需求,碳星激光雷达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半年仿真分析,最终才确定了5波束40赫兹重频的激光雷达方案。

那么碳星的星载激光雷达性能有多强大呢?据了解,碳星一共载荷5个测距激光器,每个激光器的发射频次均达到每秒40次,结合中控的协调,碳星具备了每秒发射测量激光200次的能力。

此外,碳星上海配备有“多角度、多光谱”遥感相机、超光谱探测仪和多角度偏振成像仪,能够满足树木的几何拍摄以及叶绿素荧光和大气气溶胶的探测需要。

当然这些只是功能性上的突破,碳星另一个重要突破是体积重量上的压缩。由于火箭运载对于卫星的重量有很大的限制,但是强大的载荷显然会使得卫星的重量增加,因此想要把强大的碳星送上天,就需要先给它“减肥”。为了实现这一点,卫星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除了合并共用结构来节省空间外,更进一步优化了零件材料。

换言之,“碳星”开启碳汇监测天基遥感时代的背后,实际上是众多技术实现突破的共同成果,它是众多技术共同突破的结晶,也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测量数据 系统分析

来源:化工仪器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