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碳监测 气象局发布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指南


(相关资料图)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指南》(简称《指南》),为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开展高精度的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提供技术指导与规范。

气候变化危机是当今人类社会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各国都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网络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措施,也是深入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开展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本底浓度的长期业务化观测。到2021年,我国还组建了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并在签过数十个城市新建、改建温室气体观测站。但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大气污染物监测,目前我国建立的温室气体观测网观测站点覆盖范围小,无法满足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指南》明确了现阶段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自动观测系统的基本观测要求,强调在布局时各地要统筹集约建设,确保测量准确度、精度等满足国家标准和技术指标要求,利用气象部门现有观测站网与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协调、多元投入,快速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网。

同时《指南》建议在我国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至少建设一个温室气体观测站;在区域气候代表性较好的高山气象站点,开展温室气体在线观测;在国家气候观象台、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中,选择有一定海拔高度、代表不同地球系统圈层下垫面特征的站点,开展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和通量监测,以获得区分人为排放和自然碳汇作用的碳源、碳汇反演基础数据;宜选择部分具有较大区域代表性的站点,开展碳同位素观测,以获得区分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

在“双碳”背景下,二氧化碳监测已经成为新的蓝海市场。《指南》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网的建设,为二氧化碳监测仪器市场添柴加薪,但是同时也要求当前的二氧化碳监测向高精度发展,这将有力带动我国环保企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关键词: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气候变化

来源:化工仪器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