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献给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全体建设者

龙江奔流,南海潮阔。

原油码头上,三公里长的栈桥宛若长虹伸向碧波万顷的大海,一艘满载重质原油的油轮在拖船的推动下缓缓靠近接驳站,码头运行部的员工们忙得热火朝天。


(资料图)

生产中控室里,巨幅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联结着920公顷土地上的每一个生产装置,34套智能系统组成的“智慧大脑”高速运转,操作员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面前的操作屏。

污水处理场中,水光潋滟,鱼翔浅底,鸟儿不时地落在处理池边,泛起水面一阵涟漪,工作人员通过智能巡检装置实时关注污水处理情况。

…………

这是广东石化普通的一天,也是百万石油人砥砺奋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的截面。

20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260万吨/年对二甲苯,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崛起于南海之畔,树起了中国炼化行业的标杆。

2000多名干部员工、4万名施工建设者、400多名支援开工专家,无数为这个项目奉献、奋斗过的人。他们怀揣同一个梦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是一个又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石油人,他们是一个又一个奋斗在新时代的追梦人。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炼厂无言,但它铭记着那些蓝图擘画者,立于时代潮头掌舵,一次次校正这项超级工程的航向。

大地无声,但它镌刻下那些方案设计者,260次修改规划方案、60多万张设计图勾勒出“南海明珠”的轮廓。

碧海无垠,但它记录着那些从天南海北奔赴而来的建设者、奋斗者,前赴后继、奋勇拼搏,用青春和汗水托举起世界级的“炼化航母”。

14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14年,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进程中宛若浪花一朵;14年,又将述说多少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征途如画,奋斗如歌。这颗承载无数人梦想和期待的“石化明珠”,必将在时代的进程中刻下新的历史坐标。

不朽丰碑的精神基石

广东石化这座世界级一体化新石化基地,铸就了石化行业的不朽丰碑。而这丰碑的基石,正是一个个默默坚守奉献的广东石化干部员工。他们呕心沥血、拼搏奋斗、无怨无悔,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石油精神的新时代篇章。

走进广东石化,任何人都会被这座炼化“巨无霸”所震撼。一座座高耸的炼塔,一罐罐巨大的原油储存库,一条条望不到尽头的管道……920公顷的土地上,“石化明珠”拔地而起,映衬着人的渺小和伟大。

和动辄百米高的火炬塔、炼塔相比,人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然而,正是一个个渺小的个体携手并进,用拼搏和奋斗、实干和坚守,凝聚成托举这座“炼化航母”的惊天伟力!

14载艰苦奋斗,14载拼搏奉献,14载攻坚克难,建成的是世界级一体化新石化基地,耸立的是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

丰碑上镌刻着这群创业者战天斗地、迎难而上的奋斗故事。

广东石化原油码头所在的石碑山海域,常年受季风、洋流影响,风大、浪高、涌急,被列为广东省十大危险水域之一。两三吨重的石头丢进去,一阵涌浪过去就“飘”走了。在这里建设码头,施工难度极大。“适合施工的窗口期特别少,一年下来就只有几十天,大多是台风来临前海上风平浪静的那一点儿时间。”码头运行部的汤大可回忆道。

原油码头能否如期建成,直接影响广东石化下游装置的建设进度。为了保工期,码头运行部的干部员工和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就吃住在离岸2公里的船上,只为在等待风平浪静的日子,见缝插针地工作,哪怕窗口期可能就一个小时。有些不习惯在船上生活的人,吃点东西就吐,风浪一走又开始抢时间干活。“不是我们选择工期,是工期选择我们,有窗口期就干。”这是参建人员共同的心声。有专家说:“原油码头能够建成就是奇迹。”

丰碑上记录着一个又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默默奉献。

2021年是广东石化项目建设中设备安装的关键年。5月中旬,机动设备部负责大机组、状态检测和润滑管理工作的王纲,接到了赴沈阳参加乙烯三机组出厂验收的任务。正当他全力准备机组试车工作时,却得知父亲突然病重住院。尽管心急如焚,但为了保证机组试车工作不受影响,他一再推迟回家日期,直到乙烯三机组试车完成后,才匆匆赶回家探望重病的父亲,到家后的第二天父亲就病逝了。处理完父亲的后事,王纲又匆匆回到岗位。

炼油生产一部延迟焦化Ⅰ装置的值班班长武生祥,大学刚毕业就到了广东石化,陪伴项目走过了11个春夏秋冬。对他而言,广东石化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点点参与和见证它慢慢长大,在一次次的巡检中摸清“孩子”的脾气。陪伴装置的时间长了,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就少了。“老大5岁了,每年只见一次,老二今年1岁了,就在出生的时候见了一面。”2023年春节正值装置开工的关键阶段,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如果这时候离开,将是我一生的遗憾。见证它成长,也是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广东石化副总工程师、生产运行部主任孙大勇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行军床,住在厂里、以厂为家成为他的常态;炼油生产一部经理李天伟的爱人和父母在东北老家,儿子在上海工作,他经常盯在现场,熬夜值守是“家常便饭”;炼油生产一部副经理张江,大年三十晚上值守在现场,忙到十点多才吃上饭……这些闪亮的名字,如闪耀的星河,勾勒出广东石化2000多名干部员工拼搏奉献的精神天际线。

丰碑上浸润着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红色血脉。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回溯广东石化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的精神之源,是百万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砥砺奋进,是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薪火相传。

“石油精神是有传承的,很多人从天南地北来到这里,践行着攻坚克难、拼搏奉献的优良传统。”炼油生产一部的工程师陈峰感慨道。广东石化2000多名干部员工,很多是从中国石油各炼厂选聘的精兵强将,他们将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带到了广东石化。

60多年前,松辽大地的亘古荒原上,发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如今,南海之滨的广东石化,带着“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基因应运而生。2000多名干部员工犹如点点星光,汇聚成托举“石化明珠”冉冉升起的闪耀银河。

14载春秋,广东石化2000多名坚守者攻坚克难、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用一个个里程碑式的不凡成就,在南海之滨书写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新时代篇章,铸就世界级一体化新石化基地的精神基石。

难得一遇的使命奔赴

世界级炼化项目,难得一遇。有这样一群人,哪儿有炼化工程,他们就往哪儿流动,他们常年四海为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次,他们赶上了世界级炼化项目,建好大项目的使命感融进了他们的血液。于是,他们跨越千里、奔赴南海。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广东石化项目施工人员。

或是头顶烈日、脚踏酷暑,又或是遭遇台风、淋着暴雨,黝黑皴裂的皮肤、乌紫干裂的嘴唇、汗水浸透的工服,这是广东石化项目施工人员的真实写照,也是多变的环境赋予他们的独特“妆容”。在项目现场,中午连班、晚上加班是常态,人休机不停、通宵大干也并不稀奇,偌大的炼厂每天都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以实干敦实年轮,以汗水描摹梦想,以忠诚践行担当,石油人“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作风在这里淬炼,同时造就了无数动人的故事,朴实无华,却也斑斓厚重。

这个项目不缺坚守笃行的人。

“广东石化对二甲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2月21日,当2200公里之外的广东传来喜讯时,昆仑工程公司对二甲苯项目团队的在京成员几乎同时跳了起来,欢呼鼓掌。为了这一刻,他们努力了近6年。260万吨/年对二甲苯装置,规模全球最大,设计、建设都没有经验可循,但团队经理丰存礼对自己的团队有十足的信心。作为中国石油芳烃工程技术中心的主力团队,高标准完成这个“世界之最”,是每个成员的梦想。近6年来,3万多张图纸、1000多次加班经历,有人两鬓白了,有人头顶发量变得稀疏,也有人的体重上了又下、下了又上……一路的经历有多艰辛,到达终点时大家就有多骄傲。“高标准、高水平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就是对我们成绩最好的说明。”丰存礼的语气很轻,但字字坚定。

这个项目不缺勇挑重担的人。

尽管有着10年海外、11年国内各重点项目建设经验,但面对全国首套100%石油焦制氢联合装置时,时任寰球工程公司吉林化建广东石化分公司POX项目部项目总监的朱铁军心里虽有几分把握,但并不十分托底。装置全厂占地面积最大,混凝土浇筑量最大,设备安装台数最多……再加上当时全国新冠疫情多点散发,材料运输困难,无不让项目建设雪上加霜。为了克服制约施工进度的难题,朱铁军组织攻坚突击队,带领队员连续10天彻夜奋战,清理出800多吨脚手架;为了保证装置净化单元变换气洗涤塔节点顺利完成,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4台塔的脚手架搭设及梯子平台安装工作……2022年6月2日,装置顺利中交;11月16日,产出合格氢气;朱铁军带领这支“铁军”圆满完成旁人眼中不可能的建设任务。他说:“我们只能成功,也必须成功!”

这个项目不缺拼搏奋斗的人。

2021年1月,张凯受命担任工程建设公司一建公司广东石化四联合项目技术副经理。从此,他很少睡过安稳觉。张凯说:“工作10多年来首次接触体量这么大的工程。要做好5套加氢装置的技术质量管控工作,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最让他感到“压力山大”的是,5套装置共有538个试压包,如果不按期完成试压任务,会给项目整体工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甚至会延误保温、吹扫、试车等各道程序。攻坚阶段,为确保施工有序推进,张凯常常“两天一夜”现场办公,盯牢试压包,梳理流程,反复核对,检查排气口,始终不离开现场半步。“那段时间,我真不敢睡觉。我心中就一个信念——再苦再难也要铆足劲,决不能掉链子!”当张凯率领同伴一举拿下这个艰难任务后,他终于睡上了踏实觉。

广东石化项目,赶上了,就是一种使命!或许,只有经历过的,才会懂得这份选择、这份坚守,这份担当……他们只是广东石化项目成千上万个施工人员的缩影,他们中还有王凡、张金玲、任方、黄劲,更有很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错过与家人在重要时光的团聚,几乎是他们所有人的遗憾,但是有机会见证一个大项目的茁壮成长,是他们所有人的骄傲。他们说:“能参与这么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并发挥作用,成就感真的很难量化。这是一辈子的财富!”

“南海明珠”的特殊功臣

南海为证,为广东石化这座“梦想之城”默默奉献的,还有这样一个群体——支援开工专家。他们无疑是广东石化顺利实现全面投产的特殊功臣。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世界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2022年7月,为了确保这座炼化“巨无霸”顺利开工投产,400多名支援开工专家陆续从全国各地奔赴广东揭阳。

这些“身经百战”的技术大拿、行家里手、权威专家们,一到现场便全身心地投入广东石化装置开工投产上来,以奋斗拼搏的身影描绘出开工现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自独山子石化的开工专家褚伟华,在广东石化项目全密度聚乙烯项目上支援了整整7个月,发现并解决DCS逻辑和仪表问题100多项,并在开工前及时消除了精制床和反应器温度测量失真带来的生产隐患。200多天的时间里,她“泡”在现场开展仪表问题检查、方案制定和消缺整改,仅在春节期间休息了3天。

夏季的广东,多是在雨天和湿热天之间徘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每天的常态。刚到的时候她还不理解为什么现场的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大水壶,后来才渐渐明白是因为夏天出汗多,必须补充大量的水分。

打赢开工投产攻坚战,不仅在工艺和工法上面临诸多考验,还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辽阳石化公司的马鑫是调节阀专家组组长,在阀门专业领域干了23年。广东石化项目从进口原料的原油码头到产品出口的产品码头,一整套流程下来共计3万多个阀门,他走了个遍,常常是接到电话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苯乙烯装置冲刺开工的关键阶段,个别阀门出现卡涩问题。马鑫便一直守在现场,这一守就是5天。白天到现场检查阀门运行状态,晚上对有问题的阀门进行检修,他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下,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问现场的情况。

从刚进厂的震撼到慢慢融入,入厂8个多月,马鑫凭借深厚扎实的技术功底,先后解决了天然气降压橇出现压力波动等诸多问题,成为攻坚克难的“急先锋”。只要遇到阀门难题,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位“手到病除”的“马专家”。“大家来自天南地北,为了装置开稳开好这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马鑫笑着说。广东石化全面投产,也让这位阀门难题的“克星”备受鼓舞,他说:“石油人想要干一件事就没有干不成的。”

广东石化装置规模大、工艺先进复杂,很多工作都是“零”的突破。面对开工课题之新、工艺之高、时间之紧、要求之严的各种考验,专家们以行动和实力为笔,用破解问题的一个个成果,书写出一张张攻坚克难的动人答卷。

来自四川石化公司的开工专家勾波被称为装置操作的“领路人”。在装置第一次配制活化剂、第一次配制催化剂、第一次淤浆取样、第一次倒料入罐、第一次动火作业的关键节点,他都是抢在先、做在前,手把手地带领员工进行操作。兰州石化公司的开工专家张勇,在得知原油流量计发生泄漏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同现场值班人员迅速采取降温、降量、降压等一系列措施,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这是一组震撼人心的数字。

在开工准备阶段,广东石化高标准完成8万余条管线吹扫、11万个回路测试、17万个仪表单点测试、5000台机泵试运任务。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更是开工专家们科学严谨的职业素养以及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

这是一场风雨无阻的进军。

来自五湖四海的开工专家把广东石化当成了家。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专家们每天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为项目建设倾情奉献着自己的“独门绝技”。他们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来的关键作用,在各种困难面前展现出来的自信和决断,感染人、鼓舞人、打动人。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开工专家如同群星,散落在工厂的各个角落、各个班组,他们和年轻人一起沿着管线查流程,一起汗流浃背攀塔器,一起披星戴月上下班,一起在想家的时候回忆家乡的味道……相互支撑、彼此照应,在广东石化项目上凝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谊。

矢志创新的奋进之姿

建设世界级一体化新石化基地,创新是关键。创新,体现在一项项“第一”和“之最”上,体现在一个个“自主化”和“国产化”上。创新,是广东石化项目创造一个又一个纪录的支撑。

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炼厂,也是一座矢志创新的炼厂。没有追求,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在广东石化是干不成事情的。

作为中国石油炼化业务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广东石化堪称世界级炼化“巨无霸”。然而,除了响亮的“世界级”头衔以外,广东石化也是个“难题库”。在解题的过程中,挑战了多少技术极限,就创下了多少国内、亚洲乃至世界纪录。

一路走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广东石化建设者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诸多领域进行有益探索,并催生了一批自有技术,对于中国石油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向国际有着重要意义。

260万吨/年对二甲苯装置是目前全球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对二甲苯装置。核心设备抽余液塔的吊装重量为4606吨、高达116米。如何将相当于900多头成年大象重量、堪比40多层楼高的“大家伙”吊起来并成功就位?这个问题砸出来时,吓退了不少人。

宋明全,时任工程建设公司一建公司广东石化大件吊装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对他来说,这是职业生涯中难得一见的挑战。他没有胆怯,反而迎头往前冲。

多次实验、开会、调整,攻克超大吨位吊耳及吊具系统的设计、制造、应用等关键技术,发明专用拉线工具,将无线遥控技术运用到起重机上……为了这次吊装,宋明全和所在团队足足准备了4年。持续不断地创新,是他们创造吊装纪录的根本。宋明全回忆,有段时间他每天在现场“跑断腿”,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为寻求最优方案。

2021年4月17日,由一建公司主导研发制造的5000吨门式起重机主吊、国产4000吨履带式起重机抬尾,宋明全带领团队仅用3.5个小时就完成了吊装,一举刷新亚洲最重塔器吊装纪录。

炼厂无言,但它记得有多少人为此付出过心血和汗水。

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是目前国内自主技术最大规模国产化乙烯装置,配置的国内最大的20万吨/年大型液体裂解炉更是乙烯装置中最关键的核心装备单元。裂解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乙烯装置的运行能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春燕是寰球工程公司乙烯团队的核心成员。对她来说,每一个新的裂解炉的炉型都意味着新挑战,都是需要啃下的硬骨头。在广东石化乙烯裂解炉设计中更是如此。

针对裂解炉具有的原料加工能力强、原料“分组分炼”要求高、氮氧化物排放指标严苛等设计难点,李春燕与所在团队及上下游同事协同作战,既有“5+2”“白+黑”的连轴转,也有无数次的头脑风暴、论证交锋。他们在工艺流程优化及工程化设计中不断创新,通过辐射炉膛燃烧与裂解反应耦合传热设计、强化传热小管径辐射炉管设计等举措,使优化后的裂解炉具有处理能力强、烯烃收率高、运行周期长、绿色环保等特点。

一次次创新超越、一个个纪录突破,是汗水的浇筑,也是实力的铸造。

300天自主攻关,构建全厂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实体达400余个……由昆仑数智公司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企业综合数据库,集炼化数据共享与数据治理于一体,首创行业内炼化企业消除信息孤岛的新途径。他们夜以继日地研发与攻坚,不断夯实智能“底气”,助力广东石化智能工厂成为中国石油第一个实现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的项目。

同样,在60万吨/年烷基化装置建设中,石化院技术人员临危受命,自主开发新型催化剂,成功解决烷基化装置原料选择加氢核心问题,填补国内技术空白;13万吨/年丙烯腈装置采用寰球吉林公司自主开发的丙烯氨氧化法制丙烯腈专有技术,打破了丙烯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广东石化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是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石油人自强不息,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实现的。

没有外援、没有经验可循、没有足够的国内外先例,这是一场中国工匠、中国装备、中国技术的实力展示。敢想、敢做、敢为的石油人,用坚持不懈的追求,将创新成果书写在巍巍炼塔间。从无都有、从有到优,从一纸蓝图到世界级一体化新石化基地,今天,广东石化这艘巨舰终于驶向风起云涌的时代舞台。

劈波斩浪,长风万里。历经5000多个日日夜夜茁壮成长的广东石化,正以昂扬奋发的面貌,乘着新时代的春潮,扬帆驶向新的征程。

(黄祺茗、王晶、魏枫、杨昕、李庆鹏、高云龙、蔡增壮、孙畅、王进、王利、袁莲等对此文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

来源:中国石油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