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零碳零排放” 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柴油车排放污染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作为交通行业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承担我国七成以上货运量的卡车如何迈向零碳零排放,已成为当前的重要命题。 日前在“2021中国卡车迈向零碳零排放论坛”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环境学院教授吴烨详细介绍了我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进展与展望。

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年来中国快速机动化,2020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8亿辆,其中以柴油机为主的轻、中、重型货车和大、中型客车保有量已达3000余万辆;并且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保有量也呈现持续增长。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PM2.5源解析结果:移动源排放已经成为诸多大城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的最主要本地源,特别是与柴油车排放关系愈加密切。

吴烨分析,虽然柴油机/车保有量占比较小,但污染物排放贡献大(尤其是NOX和PM),其污染治理是“蓝天保卫战”中的一场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战役。根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估计,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中,交通运输领域贡献达到了22%,其中道路交通占73%;并且除二氧化碳以外,交通运输活动中的碳排放还包括大量的甲烷、HFC(车载空调)等温室气体,以及黑碳(BC),可以说交通领域贡献了大量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年来,我国交通碳排放量增长尤为迅猛,据悉我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年均增长6%,是燃烧源CO₂排放增速最快部门,经初步测算显示,柴油车(以柴油货车为主)CO₂排放贡献比例已经略高于汽油车。

效果明显 排放污染大幅下降

在上述背景之下,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控制成为了最有力的措施,污染物控制基本形成“车-油-路”一体化控制体系。比如从经济措施上,对淘汰老旧车、推广新能源车给予经济鼓励,

利用多种手段加大对违法高排车辆的查处力度;在清洁化方面,出台鼓励新能源车发展的专项政策,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明确新能源车的比例要求;在标准上,车辆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逐渐升级,推动天然气、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应用;在监管体系方面和交通政策方面也越来完善,最大限度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污染物和CO₂排放。

特别是2018年以来,柴油货车成为我国污染防治的焦点领域,清洁柴油车行动、清洁柴油机行动、清洁运输行动以及清洁油品运动成为了污染治理的关键。

为此,相关部门逐渐构建和完善了新车控制体系,实施国VI标准;逐步实现车油同步、三油并轨,强化柴油车/机污染治理;逐步实现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增加PEMS标准、OBD在线监管等措施。值得一提的是,与国一相比,国六污染物排放降幅90%-95%以上。

其次,国家鼓励在商用车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有数据显示,2018-2020年全国新增新能源商用车47万辆(不含小型客车),以公交车和轻型货车(环卫、邮政、城市物流)为主(90%以上)。

然后,相关部门开始推动运输结构调整转型,比如重点领域公转铁。据统计,2020年全国铁路货运量为46亿吨,比2017年增加8.6亿吨,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原铁路货运量涨幅最高,分别达到2.9亿吨和2.7亿吨。

最终经过一系列措施的防治,根据年检、远程OBD在线监控和跟车等在用车实际测试结果显示,国VI柴油货车NOx相比国五排放大幅下降(60%-75%)。特别是随着在用监管力度的加强,新生产国五重型柴油车NOX排放控制进步显著:2018年后生产的重型柴油车NOX排放因子明显下降(约30%~45%)。有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柴油车(包含外地货车)NOX排放量相对于2017年下降达43%,减排幅度不仅显著高于全国均水,也超过了美国加州过去10年的减排比例(~30%)。

交通能源转型是减污降碳的必经之路

“效果虽然明显,但机动车深度减排依然任重道远。”吴烨表示,全球机动车排放控制最严的洛杉矶依然面临突出的PM2.5和臭氧污染超标问题,并且加州已明确下一阶段重型柴油车超低排放限值:与国六标准相比NOx排放限值进一步加严90%以上;加快推动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2035年部分重型车队新能源车渗透率将占100%。

根据ICCT研究显示,如不采取进一步政策措施,2050年全球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将达到210亿吨,较2020年增长80%。所以,提高车辆能效和排放控制技术、推广新能源及零排放车辆、严格燃料标准及管控、鼓励公共交通势在必行。

“发展电动汽车是振兴汽车产业、推动节能低碳、降低大气污染的重要途经。”在吴烨看来,积极推广新能源车,促进交通能源结构转型就是个不错的方法,推广新能源汽车可不仅实现显著的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而且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气候效益。“因此,交通能源转型是交通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必经之路。”吴烨补充说。

来源:中国汽车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