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眼中的德国:买美国飞机会如何影响欧洲防务自主建设?

不久前,看航空曾关注德国新一届政府再次考虑购买F-35的消息,并着重讨论了德国核武器部署问题与F-35采购间的关系。

而2月16日,美国又向德国增派了F-35战斗机(此前美国在德国永久部署的是F-16C/D战斗机)。虽然据美国驻欧空军的声明,“这一举措是暂时的”,但在地区局势的大背景下,此举也再度引起人们对德国和F-35之间微妙关系的猜测。

事实上,德国对下一代战机的研发与采购问题不仅涉及德美军事部署问题,也会对欧洲未来防务体系的自主建设产生极大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策。

近日,美国向德国的空军基地部署F-35战机。

全球最后一位“狂风”用户

随着德国空军“狂风”战斗机的逐渐老化,机队的可用性也不断降低。德国空军曾公开表示,这种可变后掠翼的战斗机“已经达到其使用寿命的极限”。

虽然德国空军计划让“狂风”服役到2030年,但眼下,该机的许多零件已经不再可用,因为飞机供应链上的大部分公司已经停产了相关零部件。

早在2019年,德媒就曾报道,如果“狂风”机队要维持到2030年,德国空军将担负90亿欧元(约合104亿美元)的运营开销。

对此,上届德国政府曾给出一个方案:让“台风”和F/A-18E/F“超级大黄蜂”组成混合机队来替代90架“狂风”机队。但随着政府换届,这一最终的决策权已经交到了德国新一届政府手中。

2022年2月12日,F/A-18E“超级大黄蜂”从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卡尔·文森”号(CVN-70)的飞行甲板上起飞。

可以预测的是,到2025年,德国空军将是全球唯一的“狂风”战斗机用户。到那个时候,飞机的维护工作将成为最大的问题——相比德国的“后知后觉”,全球其他已经退役或者计划退役“狂风”的国家,早就已经为该机选定了“继任者”。

FCAS知识产权之争

在新战斗机的选用上,德国并不仅仅有购买这一个选择。毕竟,作为法德西联合研发的“未来空战系统”(FCAS)中的重要一极,德国也拥有强劲的航空装备研发能力。

在法德西等国的勠力推动下,过去几年来FCAS已经从一项政治理念落地为一个实际发展中的计划,并且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同时,多国合作研发的隐患也逐渐显现,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分歧,甚至可能威胁到FCAS计划的发展进度。

目前,法国达索公司是FCAS中有人战斗机项目的总包商,空客德国和西班牙公司则将分别开发作战云网络和无人机系统部分。

FCAS计划中的有人战斗机项目(SCAF)是整个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三个国家知识产权争端的核心:

按照目前的分工,SCAF将由法国达索公司研发生产,法国政府希望保护达索在战斗机研发生产领域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对于“分享”这些产权是百般推脱。同时,配合法国政府,法国工业界和学术界对德国要求共享知识产权的要求也不断抨击,认为“一些外国公司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

但对德国来说,如果在一项联合研发项目上花费数十亿欧元,即便获得了一系列战斗机产品,却没有获得相关经验和技术的增长,这显然并不是一笔“合算的买卖”。德国工业界这样说:“我们只是获得了一个项目,但无法控制它”。

但眼见FCAS项目已经不能再拖,法德西三国国防部长已经在2021年8月签署协议,同意FCAS进入下一开发阶段。虽然德国是最后一个在协议上签字的,但毕竟也是同意了。

不过,知识产权争议不可能仅凭一纸协议完全解决,在后续合作开发中,这一争论还将继续考验两国的合作意愿和能力。如果解决不当,这一争端可能会对其他欧洲防务项目产生消极影响,甚至破坏德法两国在政治上成为欧洲国防主权支柱的希望。

采购美国飞机的错综影响

根据2021年8月三国签订的协议,FCAS首架有人机将在2027年首飞。但对于已经“廉颇老矣”的“狂风”战斗机来说,这样的进步节奏显然太慢、太晚了。

因此,德国不得不在“台风”、F/A-18E/F“超级大黄蜂”、甚至F-35之间再次进行考量和选择。但采购美式战机,对于德国航空工业和欧洲防务自主建设都将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

在“狂风”后续者的选择上,一个可能影响德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因子是战机是否具备核武器部署能力,德国政府希望采购能够挂载B-61核弹的战斗机。

在“台风”和F/A-18E/F这两种战斗机的组合中,“台风”无法执行核打击任务,不能参与北约“核武共享”计划;而F/A-18E/F也需要经过改装才能够挂载核武器。

因此,德国国防部将F-35重新纳入考虑,因为该机已集成了B-61核弹的挂载能力,即便还没有达到核弹挂载的完全作战能力。

不过,是否应该继续保持核武器部署能力,对于欧洲与德国社会来说也依然是一项极富争议性的话题。

考虑到德国对提升本国航空研发能力的追求,作为可能中标的“超级大黄蜂”的生产商,波音也数次表示将致力提升该机的“德国国产化”含量:

波音承诺,如果德国采购F/A-18E/F作为“狂风”战斗机的后续型号,波音将扩大其在德国的供应商网络。波音还表示,已经向其十余家德国子公司发出请求,要求其为F/A-18E/F或EA-18G机队提供设备、后勤、维护和培训支持,以及其他可本地化执行的任务。按照波音的估计,“在飞机的全生命周期内,这些工作岗位将为德国作出40亿美元的经济贡献。”

一架EA-18G“咆哮者”降落在美国“罗斯福”号航空母舰(CVN-71)的飞行甲板上。

对于目前F/A-18E/F不能挂载B-61核弹的问题,波音也承诺将改装F/A-18E/F,未来挂载核弹将不存在技术障碍。

B-61核弹

显然,波音认为这将是一笔可能的大买卖。毕竟此前,波音的产品在德国的销售和应用并不多,近年来主要有P-8、JDAM和“鱼叉”导弹等。在这些产品之前,上一次德军大量装备的波音产品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F-4“鬼怪”战斗机。

虽然波音的承诺正是德国政府所期待的,但这也正印证了FCAS项目中其他国家的隐忧:如果采购美式战机,不论是“超级大黄蜂”还是F-35,显然都会占据有限的航空制造资源、从而引导德国航空制造业更加偏向美国。

英国皇家空军一架F-35A正在滑行。

因此,法国官员曾公开质疑,采购F-35可能会影响德国对FCAS项目的承诺。概括来说,参与FCAS的所有欧洲国家都在担心,德国作为项目的重要支柱之一会被美国影响,从而导致欧盟整体的航空产业都受到影响,甚至推翻整个欧盟进行国防工业建设的“雄心”。

考虑到这一点,德国政府此前曾数次表示已经放弃F-35,以打消合作伙伴们、尤其是法国的疑虑,表达自己会专心在法德防务联盟以及FCAS项目的建设上。

但如今,如果F-35真的再度“回到谈判桌上”,那么这样的争议也许还将持续下去。

德国制造,是特点也是短板

德国航空制造业的主要优势集中在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方面。

虽然德国在机械加工方面具有强势地位,但在当今的航空制造业中,机械加工已经变成一个从属性较强的领域——任何一家OEM制造商,都可以在德国“下单”,然后将产品运走进行装配。

而诸多的德国知名飞机制造企业本来就与美国的制造商业务联系紧密——例如擅长生产发动机零部件的MTU公司,其主要业务就是为美国知名航空发动机厂商生产零部件。

MTU航空发动机公司

从这个层面来说,如果德国采购美式战机,也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德国的航空研发能力。毕竟这样“从属性地位”,对于欧洲公司来说也一样:都是接单干活儿,接谁家的单不是接呢?

但换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工作也不会对德国航空研发体系产生除了经济增长外的更大贡献——也就是说,德国梦寐以求的战机整体设计与先进工艺,只能从与欧洲“小伙伴”们的合作中获得。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德国在开发FCAS项目上,虽有摇摆,但最终依然签了字,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欧盟的自主防务建设工作依然大体无忧。但未来,该如何协调国内航空资源在美式战机和欧洲研发中的分配,必将成为德国航空工业体系的一个大问题。

关键词:

来源:中国航空新闻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