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顾诵芬:造飞机、卫祖国,一生的事业!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资料图)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第五季,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让我们感受顾诵芬的航空报国心。

顾诵芬:1930年生,今年92岁,他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成为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致力于推动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发展,是我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先生在我们相约的那天,早早地就坐在客厅的竹椅上等候了。92岁的他,每天还有着很紧凑的时间表:上网查资料、用英文或者俄文翻译稿件,仔细地推敲关键技术推进的节奏。如果不是接受采访,这个时间他应该正在伏案写作。

顾诵芬很喜欢笑,直到白发苍苍,他的笑容里仍察觉不到一丝沧桑,依旧似朝阳初现,暖意融融。说话间,他会带着笑意,回头看看身后一个落地柜,那是客厅最显眼的位置,里面摆着大大小小各种型号的飞机模型。“就希望搞出世界一流的飞机来,特别是军用飞机。”顾诵芬说。

顾诵芬从小爱玩汽车、火车、坦克

炮火中与飞机结缘

让顾诵芬魂牵梦绕一辈子的就是这两个字“飞机”。他出生于江苏苏州书香世家,5岁那年,父亲顾廷龙应邀到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居北京。

在北京全家合影

在燕京大学适楼前全家合影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轰炸29军营地,低空中的轰炸机就从顾诵芬家上空飞过。那是7岁的顾诵芬第一次看见飞机,一同映入眼帘的,还有从飞机上投下的数不清的炸弹。这是顾诵芬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痛苦记忆,也从此开启他和飞机的不解之缘。

顾诵芬回忆:“那时候日本飞机列队地往西飞,炸弹爆炸不仅声音大,而且震动很厉害,家里的玻璃窗都发颤,当时吓得我们不知所措。经历了这一场轰炸以后,我暗暗地下决心,将来要搞飞机。”

顾诵芬与哥哥在燕大职工宿舍院子里

顾诵芬在上海高中毕业时,分别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所学校的专业志愿上都写着相同的名字——航空系,结果三所学校都录取了他。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顾诵芬选择了离家近的上海交大。

顾诵芬与上海交大航空系同学合影

大学毕业正赶上抗美援朝,他毅然奔赴东北——当时的飞机生产一线。没想到,母亲从此一病不起,最后抱憾离世。

顾诵芬与母亲在北平燕京大学校园内

好的飞机必须靠自己

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26岁的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担任气动组组长。他很清楚,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别人手里。“虽然苏联给我们一些飞机,但给的都是快淘汰的。”顾诵芬说:“我们要发展新飞机,好的飞机必须靠自己。”空气动力学被称为飞机设计的灵魂。然而此前,顾诵芬只接触过螺旋桨飞机。他回忆:“关于喷气飞机进气道怎么设计,我们在学校也没学过,他们也不太清楚。厂医院每天打针的针管不少,我把那东西给搜罗来,然后把针头绞下来,焊在铜管上,这样我就有一个测气流的装置。”

工作中的顾诵芬

他顶着严寒在哈尔滨进行反复实验,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我国首型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歼教-1”教练机的全部气动参数设定。1958年7月26日,歼教-1首飞成功。

“在起飞的时候大家是提心吊胆,等下来的时候大家都欢欣鼓舞,把那个飞行员都抛起来了。”顾诵芬回忆说。

临危受命,成功研制歼-8歼-8

战斗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款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黄志千是总设计师,也是顾诵芬的连襟。顾诵芬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方面的科研设计。后来,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顾诵芬说,自己当时压力很大,“歼-8上天的前一天晚上我做了好多噩梦,惊醒了,把旁边睡的人都吓着了。”

并非因为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信心,而是因为这次试飞太过重要,他为此投入了太多的心血,由不得自己不担忧。当试验机稳稳地降落到跑道上时,顾诵芬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下来了。

歼-8首飞虽然安全落地,但飞行员试飞时也发现了新的问题,飞机在空中做转弯动作时,会出现抖振问题,对高速飞行的战斗机来说,如果不及时纠正,很有可能发生事故甚至导致机身解体。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上天,亲自观察抖振原因。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看来,亲自上飞机看尾流很不简单,“因为他的连襟坐飞机失事了,坐飞机,对他家里人来说,不太能接受。”

顾诵芬采访歼-8机试飞员鹿鸣东

顾诵芬先在战机尾翼上面贴上红色的毛线条,高空中气流滑过机身时的状态会被鲜明地反映出来。但是,因为他没有飞行经验,地面的负责人建议还是让飞行员上去观察,下来之后再告诉他。

顾诵芬骨子里的倔强再一次显露出来,他认为仅靠语言描述不准确,而且飞机上一次天的成本也太高。最终,他如愿坐在歼教-6教练机副驾驶的位置上,7000米高空上,他拿着望远镜近距离观察歼-8的机身情况,两架飞机最近的时候仅有十几米,他却还让飞行员再近些。

顾诵芬(后座)乘歼教-6飞机升空

顾诵芬坦言,当时自己并不担心会不会出事,“搞飞机的对飞机还没信心,那可不行了,后面怎么搞?”

胸有丘壑,腹有乾坤,方能从容若定。三上云霄近距离观察后,顾诵芬很快就找到问题所在,立即着手修改,歼-8最终完美研制成功。

歼-8Ⅱ飞机首飞成功后合影

鲐背之年,壮怀激烈

从事航空领域研究75载,顾诵芬始终记得自己刚入行时,交大校园里,季文美、曹鹤荪、杨彭基等先生的言传身教:学航空,学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顾诵芬牢牢抓住了这把“钥匙”,也在一次又一次冲天搏击中,把这“钥匙”传递了出去。

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型号总设计师赵霞说:“只要你要想学,他(顾诵芬)会把他的东西全毫无保留告诉你。你取得成绩他也会很高兴,你有不足他会包容你,再扶着你往上走。”

顾诵芬

在顾诵芬的带领下,一架又一架性能卓越的飞机一飞冲天,一个又一个人才脱颖而出。而今他虽已经是鲐背之年,“造飞机、卫祖国”的初心仍壮怀激烈。

记者:现在您搞出让您满意的飞机了吗?

顾诵芬:现在还不满意,要满意了就用不着再干了,还得努力。

记者:您都92岁了还在研究飞机?

顾诵芬:当然,一生的事业!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张棉棉。顾诵芬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两院院士,翻开他的履历,就像在阅读一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建设史。可当我提到 “歼-8之父”这个称呼时,近视镜镜片后,原本和蔼的老人那双一直弯弯的笑眼,竟突然瞪圆了。他提高了音量,认真对我说,“这都是‘瞎扯’,加这种头衔对推进飞机的发展一点好处都没有。”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顾诵芬人如其名。他不愿将功劳归于个人,甚至反感这样的提法。唯有重新回到如何发展我国自主研发飞机的话题,才能让老先生心绪重回平静。有那样一个瞬间,我仿佛看到了85年前那个立志航空报国,勇往直前的少年,高飞之志、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关键词: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