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保值率“翻身仗” 释放了什么信号?

保值率被誉为汽车价值生命的“第二周期”,是市场衡量二手车价值的关键因素。过去,令人“如鲠在喉”的新能源汽车保值率,在今年迎来了“翻身仗”。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精真估联合发布的《2022年7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显示,在上游原材料涨价潮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持续走高,不少主流车型甚至赶超燃油车。

这一趋势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又有哪些因素牵动着新能源保值率的评定?

新能源保有量增长,带动保值率上升

在谈论具体评定标准前,我们先看看市场趋势的变化。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2020年销量的爆发进入新阶段,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相比2018年261万辆的保有量,翻了三倍。渗透率的提升也带动保值率随之攀升。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1年底3年车龄新能源汽车保值率TOP10车型的均成绩由2018年同期的44%上升至65%。

事实上,保有量始终是影响二手车价亘古未变的“金标尺”。随着政策推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在消费端,新能源汽车在拥车成本、驾驶体验及用户粘运营上的明显优势,让用户对其接受度越来越高,市场保有量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能源二手车保值率的上涨提供了基础。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智能化程度影响保值率变化

保值率的评定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的安全评估,也是过去燃油车市场沿用的标准,指的是这辆车是否出过事故,车身结构是否有变形,汽车是否有水泡。在评定规则上,有一定的强制约束,对于这种基础的安全评估,新能源汽车所具备的OTA升级等软件能力,不会进入评估标准和体系中。

第二种评估是价值评估,属于非标准评估,指的是这辆车能表现的评定。这方面,OTA升级是汽车智能化的体现,能反应智能汽车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影响汽车价值评估的重要因素。

《2022年7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指出,在自主品牌保值率普降的情况下,具有OTA升级的蔚来、荣威等品牌出现上升态势。品牌车主通过远程OTA升级可以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使车辆“常用常新”,而不是停留在购车时的能力状态。

“OTA”全称“Over-the-Air Technology”,即空中下载技术,相当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系统升级。业内公认的汽车OTA最早出现是在2012年,特斯拉推出的Modes S首次采用OTA技术,更新范围涉及人机交互、自动驾驶、动力电池系统等模块,让车的功能迭代更加灵活和便捷。

北京精真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潘磊介绍,OTA功能是车辆保值率变化的一个新的影响因素,这是在车辆残值模型的更新迭代过程中发现的。这一类具备OTA功能的车型普遍上市时间不久,因此残值经常需要由数据模型去预测推算。因为产品特征变了,如果仍然按照经验判断残值的话,对于新的智能网联汽车误差会变大。

智能驾驶技术及生态布局,将决定品牌增值空间

未来OTA的趋势会进一步由智能座舱向自动驾驶延伸,从软件能力向整车综合体验转移。仅在今年二季度就有广汽埃安、保时捷、小鹏、威马、东风风神、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对车辆进行了OTA,升级功能中都涵盖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以威马为例,今年6月通过OTA向W6车主推送了PAVP高精度泊车功能。该技术能让用户仅通过手机 APP 操作,即实现远程智能召唤、智能泊车。同时,还新增语音控制指令,可通过语音控制泊入、泊出、选择车位等功能。这也是业内唯一一款具备PAVP和HAVP自主泊车的车型。

除了车端量产技术的下放,泊车生态的构建还需打通场端、移动端,形成全流程闭环。为了实现用户对停车痛点的击破,威马于8月上线了“智慧停车”服务。这项功能可实现从目的地停车场查询,到停车位预约,再到无感支付离场的全流程自动化停车体验。

据官方信息显示,“智慧停车”第一阶段功能已落地,所有品牌车主可通过威马智行APP提前查询目的地停车场“空、忙、满”的状态,一键导航至停车场。服务上线短短两周,已有33,450位用户使用超77,095次“智慧停车”服务。首批上线停车场信息的100余座城市中,已通过用户解锁的城市占比50%,所对应的停车场数量达5552个。

随着汽车行业由“机械定义汽车”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变,影响保值率的维度也进行了增加,如何深度融合软硬件的发展,找准行业的核心需求,如自动驾驶等,以及更加人化的设计,将成为各车企提升品牌价值和车型保值率的主要方向。

现阶段车辆每一次OTA免费升级,都会改变原本的保值率曲线,二手车的交易价格也会随之提高。然而,随着软件付费模式的引入,二手车保值率或将出现“一车一况”的新现象。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节能环保 极端气候

来源: 中国汽车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