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将再创新高!

2月2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2021年主要工作成绩和2022年重点工作规划出炉。

中国工业报获悉,2021年航天科技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取得阶段胜利。全年48次宇航发射任务圆满完成,103颗航天器顺利入轨。航天科技年发射次数首次突破40次,我国航天年度发射次数再次位列世界第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400次发射新跨越,中国空间站建造五战五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拓展了我国星际探索新边疆,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首次任务即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

2022年,航天科技计划安排5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140余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将再创新高。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将完成6次重大任务,包括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两次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次载人飞船和问天实验舱Ⅰ、梦天实验舱Ⅱ发射,以及在轨交会对接、出舱活动和飞船返回任务,将全面建成空间站。与此同时,2022年还将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高分三号03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高分五号01A卫星、环境减灾二号05星、澳门科学一号A星、中星6D、中星19号等多颗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科研卫星和业务卫星,满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应急救灾、气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用户的应用需求。

载人航天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9月21日经中央批准正式立项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CZ-2F运载火箭系统、CZ-5B运载火箭系统、CZ-7运载火箭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站系统、光学舱系统均由航天科技抓总研制。

2021年,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基本完成,5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开展。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入轨,首次采用快速交会对接方式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完成舱外航天服、航天员消耗品运输。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实现空间站首批航天员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驻并安全返回。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入轨,完成后续航天员乘组物资运输。神舟十三号实现首次载人飞船径向交会对接,空间站第二批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叶光富进驻,开展为期6个月的长期驻留。

同时,空间站在轨关键技术验证取得重大进展。机械臂在轨爬行测试与巡检、太阳翼在轨辨识、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任务成功实施;4次出舱活动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乘组实现3个月在轨驻留。通过5次飞行任务全面验证了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管理和控制中心的各项功能及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站建造与运营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为后续空间站的全面建造与运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22年,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将完成“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6次重大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实现首次6个航天器组合体飞行,首次航天员驻留达到6个月,首次2个乘组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

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台维护等工作。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夯实载人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基础。

月球探测攻关“嫦娥八号”关键技术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当前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月球探测工程中的运载火箭系统、嫦娥探测器系统均由航天科技抓总研制。

2018年,航天科技承研的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和探测器相继成功发射,实现了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中继通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等多个世界首次。2019年,嫦娥四号发现月幔源物质的初步证据,成为国际月球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完成这一成就的国家

2021年,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取得新进展。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此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约10亿年,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2021年3月,嫦娥五号轨道器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四号着陆3周年之际,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

航天科技表示,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完成“嫦娥八号”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并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将首飞

航天科技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抓总研制单位。年来,为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建设,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增强现役运载火箭的可靠和发射适应,航天科技规划了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

2019年12月,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2020年,长征五号B、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更加完善,进入空间能力进一步提升。小型运载火箭快速发展,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连续成功。

2021年,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高轨运载能力5.5吨至7吨的空白,具备零倾角轨道卫星、探月、探火和小行星探测等任务的发射能力,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实施首次应用飞行,成功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500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全工况半系统试车成功,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首台工程样机研制成功,3.5米/500吨推力整体式固体发动机、3.2米3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分别试车成功,为后续大型、重型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再次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工业报获悉,2022年,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以及捷龙三号等多型商业运载火箭将开展首飞。未来,中国将持续提升航天运输系统综合能,加速实现运载火箭升级换代。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发展,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大推力固体运载火箭,加快推动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持续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面向航班化发射需求,发展新型火箭发动机、组合动力、上面级等技术,拓展多样化便利进出空间能力。

北斗产业化工程进一步实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运载火箭系统和大部分导航卫星均由航天科技抓总研制。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基本系统于2011年底建成,开始向我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定位精度优于10米。2018年,北斗三号基本系统部署完毕并投入运行,正式提供全球服务,全球定位精度达到10米,亚太地区定位精度达到5米。2019年,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圆满收官,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2020年,我国提前半年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于7月31日正式提供全球卫星导航服务,中国成为第三个完成全球卫星导航部署并投入运行的国家,开启全球卫星导航服务的新时代

北斗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北斗三号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全球范围的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服务可用优于99%,亚太地区能更优。

中国工业报了解,未来,航天科技将实施北斗产业化工程,同时开展下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导航通信融合、低轨增强等深化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构建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关键词: 中国航天 发射次数 宇航发射 星际探索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