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年增长率接近15% 国外市场如何探索?

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美、德、日等汽车强国纷纷加快战略布局,争取在未来竞争中抢占优势。统计预测,“十四五”期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年增长率将接15%,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市场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探索和思考,或可给国内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在8月1日于北京举行的CICV2022第九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来自国内外专家的分享给产业人士带来了新的思路。

为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日本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设立重大研发专项、支持示范应用等多方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特别是日本的SIP(Strategic Innovation Program)项目,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级项目得到全球广泛关注。

日本丰田先进技术公司Fellow也是SIP项目负责人葛卷清吾在会上分享,为期5年的SIP项目是实现社会5.0的重要计划之一,目标是促进各部门、行业以及学术界、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从基础研究到具体实践和商业化,公共和私有部门携手合作,并且进行合理的监管。

葛卷清吾认为,竞争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非常重要,可以加速开发并降低成本,但同时也要加强合作以克服在研发层面包括高精动态地图、安全保障、创新监管等领域的难题,所以他希望借助本次大会与业界同仁公开讨论,促进国际合作,提升公众对自动驾驶的认知度。

欧洲通过顶层规划和实践应用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发展,2022年更新发布CCAM路线图,规划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未来发展方向。欧洲依托重大研究项目开展大量测试示范活动,探索融合技术应用,为汽车、交通、出行、城市融合发展提供实现路径。

欧洲道路交通研究咨询委员会网联化自动驾驶出行工作组主席、欧洲网联化自动驾驶出行协会主席、宝马欧洲政府事务部布鲁塞尔数字化和自动驾驶业务负责人Armin Graeter在会上分享,他认为自动驾驶发展的过程中,拥有监管框架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而言,法规都是在新技术开始部署之后才实施,比如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相关法规。但自动驾驶技术的创新可能导致不安全的驾驶行为,因而监管机构应该尽早获取相关信息,将自动驾驶创新技术纳入监管范围,所以欧洲决定在自动驾驶发展的很早期便开始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刚刚从美国回来的东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智能网联交通联合研究院院长冉斌提到美国自动驾驶相关发展现状。他分享,自动驾驶技术的长尾效应突出,我们花费10%的精力解决了90%的问题,但剩下10%的问题却需要花费90%的精力,包括感知的复杂与准确、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等等,这个时间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

比如美国目前有约90%的道路都在返修,还有一些州只有冬夏两季,恶劣天气较多,这都给交通带来挑战。美国在对自动驾驶有了整体规划后,开始聚焦到更细窄的领域,关注车路云的协同发展,通过驾驶员、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智能网联道路系统和云台的多维度信息组合来覆盖更多道路情况形成交通围栏。

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在演讲中提到,2021年,本田奔驰L3自动驾驶汽车成功通过了日本、德国政府的产品认证,这件事情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自动驾驶汽车产品测试认证的范畴,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汽车产品认证与政府监管的探索之路,是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我国L3、L4自动驾驶汽车仍处于多场景下的演示示范状态,因此加快L3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综合场景测试认证标准研究,推动实施政府监管下的L3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准入管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加速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向高级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准入管理办法的落地,能够为整车和相关零部件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法规支撑,为汽车产业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准入这一重大难题提供可行路径。

李骏表示,在产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令人可喜的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处于全球并跑阶段。我国在体制机制、市场牵引、网联赋能等方面具有优势,抢抓智能网联机遇,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此他给出四条建议:一是加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向高级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发展。二是加强场景赋能,实现中国智能网联汽车4S一体化发展特色。三是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打造为全球最安全的汽车。四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全力打造完整、协同、安全、可靠的产业链,确保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安全。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技术 智能交通 新能源汽车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