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试飞中心:输入智慧 输出收获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在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有这么一个靠得住、依得着的团队——智能视觉测试技术攻关团队。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着没有什么不可能。

智能视觉测试技术攻关团队隶属于试飞中心测试所光电测试技术研究室(简称光电室)。在光电室主任张兴国的号召下,刘晓磊、高帅华、张建花、晏晖等技术骨干主动报名,成立了这支聚集了党员力量的技术攻关团队,瞄准智能感知先进技术,开始了他们的“长征路”。

视觉测量本是光电室的老本行,在飞行试验过程中广泛应用于空中加油、武器投放、自然结冰、机翼变形等试飞科目,为试验鉴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但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下,试飞任务对数据要求趋于高效性、高质量,因此视觉测量作为飞行试验必不可少的测试手段,必须寻求改进。前进的道路是坎坷的,一句简单的“改进”看着容易,殊不知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虽说目前商用的视觉测量技术已经成熟,但是能够满足试飞工程的实用技术少之甚少。五个人开始漫漫调研路,查资料、商讨、拟定方案、试验验证,推翻再查资料、商讨、拟定方案、试验验证,只是为了寻求一种能够提高动态目标识别与定位精度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每个人白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完成各项型号任务以及其他工作,只有晚上或者周末,团队才有时间专心进行研究。无数个静谧的夜晚,被黑夜笼罩的实验楼里,灯光下是五个人忙碌的身影。时而激烈地讨论,时而静静地操作着实验台上的验证系统,他们沉浸在学术世界里不知疲倦。

4月的一天,高帅华、张建花满脸笑容地告诉刚踏进实验室的张兴国:“可以了,这次试验结果是将近100米拍摄距离测量精度可以控制在厘米以内,精度又提高了!这在行业内也算领先了。”几个月来的付出总算有了突破,他们激动开心得像孩子一样。

张兴国说:“这个周末特批你们回家,好好休息,下个礼拜我们继续战斗。”可是没有一个人离开实验室,即使是1个月没见孩子的高帅华也没有动摇。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任务紧迫,距离他们的目标还有“三厘米”。短暂的开心之后,他们又开始工作,目标是“测量精度再提高,突破最后三厘米,而且必须完成智能识别与定位测量,将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测试人手中。”

学术的道路讲究思路清晰。他们从标定、识别、解算模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最终采用四角共线极线约束标定方法实现了标定误差缩小8%;采用置信度判断模型对目标进行置信度约束,利用双目极线约束修正像点,重构修正后的锥套空间位置,减少空间点跳跃带来的精度损失;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构建和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实现目标的自主识别。基于此,在试验验证阶段,应用机载影像测量手段,通过对机载自压缩高清相机同步采集、夜间近红外成像设计与光学优化等技术的创新研究,构建了机载视觉测量系统,实现了动态目标的自主识别与实时定位测量。经过近半年的辛苦努力,不断验证,成功应用于空中加油试飞科目,为空中加受油提供了安全监控画面和实时高精度测量数据,成功保障了加油科目的全程影像测试任务,为新机型号试飞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他们团结一心,精益求精,秉承着光电室“创新光电测试,履行试飞使命”的理念,以专业、专注、一丝不苟的态度履行试飞之责,他们输入了智慧,最终也输出了收获。

关键词: 航空工业

来源:中国航空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